“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出自雷军之口,当时小米才刚刚成立没多久。
10年过去了,小米却仍在坚持着“风口论”。从最开始的手机到IOT到新能源汽车再到如今的AI,小米几乎抓住了每一轮大的风口。
2月4日,小米总市值突破万亿大关。对于小米而言,这是创立以来的高光时刻,也是雷军对投资人的实际回报。
截至最新收盘,小米总市值超1.2万亿,从目前来看小米已经站稳。
此前,侃见财经曾提到一个观点,站在风口上的公司,大多会因为风口过去而跌回原形,但小米却走出了自己的进阶路,实属难得。
那么,势头正盛的小米,有没有泡沫?未来还会继续保持优势吗?
雷军最早发现风口的重要性,或许是在2005年。
当时,互联网大潮席卷而来,时任金山董事长的雷军却埋头忙着做WPS,以对抗微软在办公软件上的统治。
最终,WPS大获成功,金山也在屡次冲击IPO后成功通过港股上市。然而,此时雷军在环顾四周才骤然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这一轮互联网大潮,虽然金山在软件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但无论是市值和营收规模都远远落后于“BAT”。
2007年,在金山成功上市两个月之后,雷军辞去了金山总裁与CEO职务,3年后小米正式成立。
和在金山时埋头苦干不同,成立小米后,雷军做的每一个重要选择几乎都围绕着当时最热的“风口”,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造手机。
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第一代,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紧接着,谷歌在2008年推出安卓1.0,苹果在2010年推出iPhone 4S,三星在2010年推出Galaxy S,三大巨头将移动互联网推向新的高潮,小米也抓住了机会,推出了第一代操作系统MIUI。
经过了一年的迭代,MIUI系统逐步成熟,随后小米推出了跨时代的产品——售价1999元的小米1。
据媒体,小米1在推出后便大获成功,30万台预估库存在上市后的22小时内被抢空,最终销量更是达到了790万台。而后,小米顺势推出的4款手机又相继“卖爆”:小米2代售1752万台,小米3代售1441万台,红米1代售4460万台,红米Note售2743万台。
诚然,小米手机的成功离不开其极高的产品力,但踩中风口无疑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当年的3G网络正在快速建设,由此催生出了新一轮的换机潮。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当年移动互联网的规模达到了202亿,市场增速高达31%;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3.03亿,同比增长30%。
现在回头来看,无论是最开始的手机还是后来的IOT,抑或近几年才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以及现在最火的AI,这些重要选择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时代风口,也正是因为抓到了这些风口,才会有如今的破万亿市值的小米。
“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这句雷军在刚成立小米时说过的话,已经被媒体引用了无数次。
然而,这些年来抓到风口的公司很多,放眼A股市场,基本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妖股出现。
这些妖股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风口,比如人工智能、全息技术、谷子经济、空间计算,名字看起来一个比一个“高大上”。
然而,它们大多逃不出一地鸡毛的结局,即开头提到的,被风口吹起来的公司,很快也会因为风停了而“掉”下去。不过,同样都是追逐风口,小米却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走势,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小米并非单纯追逐风口或蹭流量,而是都有实际行动和持续投入。
以上面提到的小米第一代操作系统MIUI为例。当时,市面上还有非常多的手机厂商推出了操作系统,但只有小米在MIUI推出后持续迭代。
据媒体报道,为了能尽快满足用户需求,小米根据用户意见快速迭代产品,创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每周更新的操作系统,正是凭借着每周一次的更新频率,小米MIUI才积累下了第一批忠实用户,后来才有了小米手机的爆发式增长。
除了造手机之外,小米在造车上也付出了不少的实际行动。资料显示,在小米宣布造车之前,小米系旗下多家投资机构已经在汽车产业链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和布局,从2015年参与蔚来的A轮融资,到2017年参与小鹏汽车的A+轮融资,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投资步伐从未停歇。
据媒体统计,小米宣布造车前已完成汽车领域投资事件52件,累计投资资金已达262.27亿元;而在宣布造车后,小米在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金额和数量更是再创新高,2021年达成投资额299.88亿元,2022年达成投资数量26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投入,才有了小米汽车的成功。
回到市值破万亿这个话题上。小米能有如今的体量,背后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狂欢,更是一场关于战略定力与时代机遇的深刻诠释。
从手机、IoT到新能源汽车与AI,小米的每一个重要选择几乎都围绕着当时最热的“风口”,但真正让其穿越周期的,其实并非仅是追逐风口的敏锐,而是坚持不懈的行动和持续投入。未来的小米,或许不一定还能像过去那样每一次都能抓到时代风口,但即便没有了风口的驱动,相信小米也能一路走高,因为真正的飞翔,从不依赖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