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科技的车载玻璃自动化生产线。
德赛西威的智能网联惠南工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
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是全省布局建设的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之一。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塑造新优势、打造新引擎的关键所在。
在正在召开的惠州两会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产业”等成为热词。围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场景育产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工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支持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产业向低空领域拓展,鼓励开展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场景应用等。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于蕾 卢慧 乌天宇 蓝单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科技创新引领
引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今年1月,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德赛西威和高通技术公司进行联合签约,推出双方通力打造的德赛西威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G10PH。G10PH依托先进的AI能力、卓越的计算性能和高清图形功能,有望重塑未来出行新生态。
“这标志着智能座舱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技术变革,也是德赛西威引领座舱智能化升级发展的重要例证。”正如德赛西威首席执行官徐建所说,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崭露头角,已成为汽车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作为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德赛西威始终走在行业前沿,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在由前沿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显得尤为关键。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过去一年,惠州不断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含复核)、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量约占全省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23.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50.4%。
新的一年,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抢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窗口期,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建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支持东江实验室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惠州化工产业研发中试基地、中海壳牌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布局建设首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培育高企20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暨“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抢抓机遇引进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努力引进培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要重视产才融合。”惠州市人大代表陈瑞励建议,在AI和数字新时代中,要聚焦识别产业链中的技能缺口清单,联合湾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定向培养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惠州市人大代表何玉智还建议,加快启动商业航天领域研发项目,前瞻性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他认为,商业航天将重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系统,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具有巨大市场空间,惠州应制定相关产业规划,积极谋划上下游产业链。
布局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绿色算力集群
从自动驾驶到智慧政务,人工智能应用走入千行百业,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这之中,算力基础设施是关键技术底座,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去年底,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正式动工。不久的将来,一座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承载服务算力规模不低于6.5万PFLOPS的智算中心将拔地而起。
这是国内领先的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润泽科技在大湾区布局智能算力产业的关键一环。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为高复杂度、高计算需求的人工智能应用的训练、推理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还能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
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而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如同新能源汽车需要有路可以跑、需要充换电设施进行能量补给,算力的生产、低空飞行器的运转,也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网络的支持。
过去一年,惠州出台《惠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适度超前布局低空基础设施,提出建设“两网一平台”(地面起降设施网、低空智联网和管理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到2026年,力争建成200个以上垂直起降设施,形成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有人机与无人机兼顾的起降点网络。
如今,在惠州,低空、人工智能等领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已经“起航”。
为更好地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建设,加快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等项目建设,构建绿色算力集群,为大湾区创新型产业与应用提供算力支撑;同时,探索与深圳的算力调度合作,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助力惠州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不久前出台的《惠州市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实施方案》,市级资金每年将安排2000万元,对购买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内智能算力服务的企业进行补贴奖励,推进算力产业发展。
应用场景驱动
推动“人工智能+”“低空+”
生产车间里,机械手臂有序挥舞,完成自动上下料;3D检测设备高效运作,实现高精度、全覆盖检测……在德赛西威智能网联惠南工业园的数字中心,所有生产画面、实时数据一览无余。
作为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企业,德赛西威早在2023年就已成功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获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CMMM)四级认证。去年底,德赛西威“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汽车电子元件缺陷检测应用”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汽车电子制造产线装备预测性维护系统”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视线转向仲恺高新区沥林镇,在一处建筑物楼顶,无人机接收到远程指令后,从机库中缓缓推出,10秒后进入预设航线开始巡查。在无人机的带领下,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跃然眼前。这是广东泰一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其建成的全国最大低空无人感知网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添智赋能的生动写照。
需求和情景是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的重要驱动。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到“百千万工程”,“人工智能+”“低空+”赋能多场景应用,不断催生“向新力”。
尤其是,DeepSeek火爆出圈后,人工智能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最近,惠州12345热线、惠城区政务服务、仲恺高新区政务服务纷纷接入DeepSeek,为市民提供智能导办服务;华阳集团初步完成DeepSeek部署,助力汽车智能化发展。
惠州清晰地认识到,应用场景之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意义,并将“以场景育产业”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惠州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联合深莞打造全国一流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工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以场景育产业,支持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产业向低空领域拓展,鼓励开展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场景应用等。
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低空+”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人工智能在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需要紧扣‘以实体为本,以实用为纲’的原则。”陈瑞励建议,聚焦“2+1”现代产业的共性痛点,设立“人工智能+产业痛点”揭榜挂帅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惠州市人大代表陈林提出,聚焦应用场景,打造AI赋能工具箱,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多领域,提供覆盖“云—边—端”的全栈解决方案。
此外,“低空+旅游”也被频频提及。惠州市政协委员彭继建提出,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规划建设中融入低空元素,打造低空主题驿站,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