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全国政协2024年度好提案
为科研工作者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敖虎山2024年好提案是如何炼成的?
本报记者 朱英杰
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随后更新了本年度的撰写提纲和相关要求。在申请系统中,可见“杰青”“优青”等称号消失了。系统填报说明中明确写着:“为持续深化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改革,确保人才项目健康发展,切实起到激励人才成长的目的,避免‘帽子化’等异化使用现象,自2025年起, 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得知此消息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十分欣喜:“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虽然这只是人才评价改革中的一步,但相信名称的改变会对人才评价的系列工作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弱化‘帽子’在人才评价中的硬性束缚。”
如何破除“唯帽子”,是敖虎山一直挂在心上的一件事。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敖虎山提交了 《关于破除唯“帽子”论 创新科研人才评价新标准》的提案,并于今年年初获评全国政协好提案。
立足时代发展需要提提案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敖虎山表示,他对此提案的构思,正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以及自己在实践中对人才成长环境的反思。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为推动我国各领域科研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阶段,这些人才培养计划逐渐演变成了一些永久性标签,并成为划分人才等级的‘固定’标准。”敖虎山向记者回顾了我国人才评价制度的变革历程,“自2018年以来,我国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出台了很多评价改革新政。例如,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 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指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制度层面上的‘四唯’虽然被破除,但在实践层面到底应以怎样的标准开展人才评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现实的反思中总结经验
“唯帽子”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带来哪些问题?敖虎山逐一列举:“ 第一,难以保证人才评价工作的‘专业性’;第二,很多科研人员无法静心开展学术研究;第三,学术资源被严重挤兑。”
围绕 “评价过程缺失专业性”的问题,敖虎山向记者作了进一步解释:“当前,为保证避免出现‘打招呼’‘走关系’等问题,不少评审工作都会将评审人员名单置于计算机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参与评审工作的专家名单。但有些矛盾的是,在最终确定的名单中,却还要保证院士、杰青等‘帽子’人才的比重。且参加人才遴选工作的专家大多无须为评审的最终结果负责。这就造成不少科研成果、科研人才,被交由至非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去开展评定工作的问题,也进一步衍生了一些原本创新性很强且符合发展需要的科研成果,因无法获得更多支持而被搁浅的局面。”
“而且对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敖虎山表示,“在职称评定、待遇提升、资源分配中,因总会向‘帽子’多的人才倾斜,学术资源被挤兑情况便会愈发严重,很多科研人员若无法获得‘帽子’,便无法获得资源和支持以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为了获取支持,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奔跑于各种有利于参与人才评定工作的社交路上。”
敖虎山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独属于某个学科的,而是 各学科、各领域人才培养工作中都存在且亟须关注的难题。
提出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好提案
“提提案时我就在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不但要发现问题,更要去推进问题解决。我希望自己的提案能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的方法。”回忆起提出这件提案的初衷,敖虎山如是说。
为此,敖虎山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探索不同国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综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在提案中郑重地写下建议。
“在人才评价工作中,政府有关部门应负责制定政策及评价标准,并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而 具体的人才评价权应交由行业组织及学术团体来实施。”基于自己长时间在国外深造以及经常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交流的经验,敖虎山提议应在人才评价工作中增加来自“民间的专业声音”。“以诺贝尔奖为例,其评审需由诺奖委员会专家而不是政府等官方机构给出评审理由,其评审结果也仅代表诺奖委员会的专家意见,而不代表当地政府或任何官方的意见。”
此外,敖虎山认为,评价团队的人员构成,将对评价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对此,他建议,应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并组建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团队。“一方面, 应由相关专业的学术组织构建评价委员会。过程中,应本着公开、透明、规范的原则,选择在我国各领域政治过硬、学术能力强、声誉较高的专家学者作为评价委员会人选。将人才评价的责任压实在每一位参与评价的专家身上,以专家的学术成就和学界声誉为人才评价工作背书。另一方面, 还应适度引入一些国际专家参与评审工作,以提升我国人才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客观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重而道远。”敖虎山表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将以“为学术科研人才创造一个更加公平、专业、有序的科研创新空间”为追求,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将持续调研、持续关注、持续见证,也将持续推动。
记者手记
他还想“做得更好”
敖虎山曾两次登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的“委员通道”,呼吁全社会要进一步加大AED在相关场所的配置率,一度让“救命神器”AED成为两会热词,使得急救话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助力全社会形成关注急救、重视生命健康的良好氛围。
成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后,敖虎山对自己又有了新要求,他想提出一件名副其实的好提案。
如今愿望成真,敖虎山将好提案的荣誉证书摆放在办公室书架最醒目的位置,“作为医生,为百姓‘开良方’是我的责任;而作为委员,我也有责任基于自己所长,为国家的发展‘开良方’。我要以这份荣誉时刻提醒自己,无愧委员使命,继续深入调研,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好提案。”敖虎山说,他想“做得更好”。
(朱英杰)
责编:朱英杰
制作:邱章颖
审核: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