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近日,赵东平台载物无人机成功完成距主平台9公里的卫星平台间首航,开创性实现海上物资配送新模式。与传统船运模式相比,单次配送运输碳排放减少了90%,预计全年减少碳排放700吨。
油水样品快速投递,无人机变身“空中小信使”
以往,卫星平台的油水化验需依靠船舶运输样本至平台化验室,耗时长且存在滞后性。此次试飞,赵东平台通过无人机运输卫星平台生产井含水化验样本,较传统船舶提速8倍。通过建立“样本采集-无人机投送-实验室分析-数据回传”的四维链路,实现油井含水率动态监测从“日报制”向“时控制”的跃升,能够实时掌握生产动态,为注采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智慧后勤再升级,无人机守护“舌尖上的温度”
针对卫星平台值守人员“热饭难”的痛点,无人机搭建起“空中传菜廊道”,突破传统送餐成本高、时间长的瓶颈。此次试飞中,无人机仅用15分钟便完成了12人份午餐的精准投送,餐品中心温度保持在65℃以上,同步实现“保胃战”与“碳中和”双目标。
破局传统运输,无人机实现“分钟级应急响应”
首航当日,赵东平台的无人机便经受了实战考验。卫星平台海缆设备突发故障,急需更换特定配件。荷载30kg配件的无人机仅用5分钟便完成了传统船舶需60分钟的运输任务,创下12倍效率提升的纪录。此外,该无人机能适应3级海况环境,其毫米波雷达在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厘米级定位精度,为海上应急物资运输树立了全新标准。
(津云新闻记者白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