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记者 方杰 通讯员 张雪瑶
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浪潮下,南外(集团)第二实验学校率先发力,于本学期成立AI数智赋能中心,探索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育新模式。开学初,该校举办了AI赋能教育教学的专题分享,交流AI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师王雯莹作为AI数智赋能中心负责人,以"AI赋能,减负提质,让教育变得更幸福"为主题,系统阐释了AI技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
王雯莹老师指出,当前中国AI发展迅猛,教育领域已迎来"AI+"的黄金时代,随后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王老师展示了三大AI工具的应用场景:
DeepSeek:语言处理能力超越OpenAI o1,可生成个性化英语学习场景文本,帮助学生通过语境辨析易混词汇(如quite/quite、affect/effect),其开源特性更利于教学场景二次开发;
Kimi:1.5版本长链思维能力媲美国际先进水平,支持智能PPT生成与数学难题解析,尤其适合用于课题申请中的文献调研;
豆包:集成音乐创作、图像生成等多模态功能。
王老师曾利用AI工具为生物课堂生成《运动的奥秘》动感歌词,实现趣味学习。此外王老师还创建了初中生物王老师智能体,帮助学生解决作业疑问、生活观察和神奇现象中的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学习边界,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另外,针对班级管理创新,AI技术也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DeepSeek方案以"幸福教育"为核心设计"时光胶囊""幸福宣言"等5项活动,通过可视化目标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Kimi方案侧重流程优化,建议设置"幸福盲盒""目标墙"等常规互动环节,配套家长端信息同步;豆包方案聚焦氛围营造,运用国风插画、主题音乐等元素打造沉浸式开学环境。王老师提出要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选择不同的AI工具协助班级管理创新,因此鼓励广大教师多多尝试,比较不同的AI工具。
最后,王雯莹老师分享了她的思考与感悟,她提出AI教育需坚守"技术服务人"的本质,并指出三点实践准则: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以教师为主体推动教学创新,以数据为支撑实现精准教研。她鼓励我们要有科技自信和教育自信,正如梁文峰所言,我们可以自己培养出科技创新人才,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我们也应该像deepseek科创团队那样,团结协作,有理想信念,以培养基础教育创新拔尖人才为己任,同时更要脚踏实地,认真备课,对学生负责。最后她提出希望,在南外(集团)第二实验学校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我们将继续秉承“AI赋能,减负提质,让教育变得更幸福”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AI教育的新模式,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更多幸福。
未来,该校将继续探索AI与幸福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AI赋能系列讲座培训、AI融合学生活动、AI场景落地等活动,让AI技术真正成为减负增效的教育利器。正如陈铁成校长所言:"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AI赋能的智慧课堂中,收获成长的幸福与自信的光芒。"
【教师简介】
王雯莹
初中生物教师,曾参与多项校级、区级课题,主持区级课题一项。参与研发国家级项目化课例一项。曾获奖项: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省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微课、命题多次获区级奖项,连续三年指导学生参与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获区市级奖项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