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报朔州讯:(王真云 刘志伟)在2025年的寒假期间,山西省怀仁市城镇第三小学的视频号“三小育人”吸引了众多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关注。视频号推送的《生活中的科学密码》系列家庭科学小实验视频,激发了公众的浓厚兴趣,并引发了孩子们科学探索的热潮。视频中,沸腾的饺子在锅中舒展身姿,五彩花灯流转着光影的奥秘,这些日常的年俗活动被赋予了科学的注解,吸引了无数家庭在屏幕前同步进行亲子科学实验。
寒假期间,三小的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科学小实验的探索中,每一个创意与实践碰撞的瞬间都被镜头记录下来。
自从被选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以来,怀仁城镇三小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构建了“生活即实验室”的教学体系,并积极开展了各种科学教育活动。
在今年的寒假素养作业中,学校提出了“过大年,做实验”,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鼓励学生们在家中与父母一起进行家庭小实验,通过“小手拉大手一起做实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学校创新打造的“传统节日里的科学”课程,由综合学科教师围绕生活场景设计实验,设置了《瓶子里的小火焰》《旋转的走马灯》《无字天书》《气球鞭炮》《神奇的酵母》等源于生活的科学小实验,让传统节庆成为沉浸式学习的现场。学生们通过观察沸腾的饺子来探索热力学的奇迹,在发酵面团的蜂窝结构中破译酵母的密码,通过花灯的制作来探秘闭合电路与光的折射。寒假特色作业实验计划,催生了上千个家庭科学工坊。当稚嫩的小手引导父母调试孔明灯的承重,当客厅变成临时观测站记录面团膨胀的曲线时,科学之光已经照亮了寻常百姓家。“三小育人”视频号搭建的云端展厅,让充满童趣的实验视频形成了传播的涟漪,家校圈层的热烈反响证明了“生活化科学教育”的独特魅力。将文化基因植入科学认知的课程教学模式,既让祖辈相传的年俗焕发了新的知识活力,又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了跨学科思维的种子。
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顺利完成了实验,并带动父母向亲戚好友展示实验,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了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三小育人”视频号的及时择优推送,使小朋友们获得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此举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怀仁镇三小正深耕科学教育的沃土,将传统节日转化为知识图谱,把民间智慧转译成探究课题。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这座北方小城的校园里,传统文化的根须与未来科技的枝丫,正在孩子们手中奇妙地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三年级学生白烁在制作《会飞的孔明灯》时,在父母的指导下反复调整了灯体材料和燃料配比。他发现传统孔明灯使用竹条骨架和宣纸过重,于是改用超轻黏土塑形框架,并选用更轻薄的环保阻燃纸作为灯罩。实验记录本详细记载了三次失败案例,最终在元宵节当晚成功放飞了改良后的孔明灯。这个融合了流体力学与材料学原理的实践项目,被“三小育人”视频号制作成《小发明家过年记》专题报道,点击量突破万次。白烁在采访中举着自制的缩小版实验灯说:“原来《三国演义》里的诸葛孔明不仅是军事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这番充满童趣的科学解读,让传统民俗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怀仁镇三小将继续以更多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深耕课堂主阵地,创新开展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在常规教学中有机融入科学思维训练,通过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构建多维认知体系。学校将以浸润式教育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精准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构建“做中学、创中思”的科学教育新样态,为孩子们架设通往科学殿堂的成长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