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光号”,是开挖直径达9.73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此前曾顺利贯通中国首个山地轨道交通项目首条盾构隧道。
文/欧阳桃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曾德麟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导读:Deepseek的出现震惊了美国人,引发美股暴跌;《哪吒2》引发全球影迷的狂欢,票房直追《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经典大片,目前位居全球票房榜第七位。中国国力的崛起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这些成就的取得非一日之功。中国科技从处处受制于人到领跑全球,背后包含了太多的艰辛、不甘、挣扎、奋斗和感动!
北航欧阳桃花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曾德麟副教授深入铁建重工、中国商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企业和机构做了长期深入调研,访谈大量关键人,写出了《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们讲述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大飞机、载人航天工程、支线客机五个国之重器崛起的艰难历程和感人故事,展现五个领域的技术演进历程、全球竞争格局以及我国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经验。
在大国重器领域,中国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复杂的工程环境,都为技术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现实条件和独有的机遇。基于实地访谈和调研以及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从中国工业人追求自主可控的实践中,本书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的技术赶超经验。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读到中国科技崛起的真相、看到一些未来的趋势。
在本文中,作者讲述了来自一线的真实感受,记录了从一线工程师身上看到、感受到的中国创新潜力。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科技创新的管理学者,我们亲身经历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从被“卡脖子”到实现突破的艰难历程。
在这段历程中,我们深入一线实践,与技术人员深度对话,聆听那些技术突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是鹰击长空的浪漫(长鹰无人机),是扶摇直上的执着(商用客机),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载人航天),更是暗夜寻光的突破(盾构机)。这些故事,如同中国科技创新的壮丽篇章,令人动容。基于这些珍贵的经历与感悟,我们决定将这些案例故事整理成书,形成一部专著——《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今年1月17日,在西北某试验基地,长鹰-5E增强型无人机完成首次科研飞行,成功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和性能优化。同日,在中部某机场,长鹰-9A无人机成功首飞,成功实现高性能、低成本和高易用性的有机融合。
这本书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国科技突围的壮阔图景,更承载着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矢志初心。
“关键技术突破不是实验室里自然生长的果实,而是由血肉之躯在极限状态下淬炼的结晶。”长鹰无人机研制团队在接受访谈时的这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关键技术突破如此,围绕关键技术突破的研究亦当如此。
仅凭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所勾勒的关键技术攻关路径,也许缺失着最关键的灵魂——人的故事。
因此我们的团队围绕国之重器技术突破这一主题,开启了长达7年的持续追踪与调研。其中有许多让人难忘的片段:
比如,
铁建重工盾构机宣传品牌部部长向我们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掌纹进化史”——铁建重工中许多技术人员的手上都布满老茧,甚至还留着调试主轴承时留下的电弧灼伤。
铁建重工铆焊工人正在对盾构机刀盘加工
他抚摸着等比缩小的刀盘模型说: “德国专家曾说中国二十年造不出硬岩盾构机,现在我们不仅做到了,还让盾构机学会了‘中医把脉’。”随即他打开手机展示智能监测系统,屏幕上跳动的频谱曲线,俨然是大地脉搏的实时心电图。除此之外,在长沙铁建重工的装配车间,我们目睹了世界上最大直径盾构机的“分娩”过程。
工段长独创的“微米级装配法”,要求徒手感知0.005毫米的配合公差。这不是钢铁,是等着破茧的蝴蝶,是云雾之后的朝阳。
工段长的慨叹启发我们写出了《拨云见日:揭示中国盾构机技术赶超的艰辛与辉煌》一文,后经完善与凝练,构成了《国之重器》的第二章。
再如,
长鹰无人机型号总指挥向我们介绍当年为研制这一型号所组建的团队:几乎动员了北航所有力量,由校长牵头挂帅,形成一支跨专业、跨建制、跨单位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队伍。
这其中,有长期耕耘于翼身研究前沿领域的夫妇二人,他们贡献出了多年前设计的无人机外观方案,为突破气动-隐身一体化的关键技术提供了重要原理性支持。
有“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师生组合,老师把三十年青春都献给了无人机研制;而学生作为彼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抢手热饽饽,考虑到国家对无人机通信技术突破的迫切需求,毅然接过了老师手中的无人机研制任务接力棒,从计算机学院转到电子信息学院继续攻读博士,为后期持续从事无人机的信息传输、指挥控制奠定了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
在给盾构机安装刀盘前,技术人员在盾体内部进行最后检查。
在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到关键技术的研发中。他们深知,这些技术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产品全貌到技术细节,从研制流程到人才管理,我们收集到了各式各样的故事、素材。我们从数十万字的访谈稿中凝练具有研究价值的关键问题,进而将关键技术突破的实践总结上升到管理理论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中国技术赶超的经验,凝结在《国之重器》一书中。
《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欧阳桃花 曾德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