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打破欧美芯片垄断?”这个问题在2017年有了答案——一位叫毛蔚的中国科学家,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欧美十年未竟的事业,让中国拥有了自主可控的高端光芯片。她的故事,正是中国核心技术国产化征程的一个缩影。
当时,中国芯片国产化率虽接近50%,但关键的25G以上高速芯片却仅有3%的自给率。这意味着,从手机到通信基站,无数设备的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毛蔚的突破,不仅让中国摆脱了“高价买芯”的困境,更点燃了国人“核心技术必须自主”的信念。
毛蔚是不折不扣的“学霸”。17岁拿下国际物理奥赛金奖,清华毕业后赴美深造,博士毕业后,美国硅谷顶尖公司以高薪挽留她。但她选择回国,直言:“祖国培养了我,报效祖国义不容辞。”
2014年,她和丈夫白昀在江苏南通创立飞昂通讯。团队仅用三年,就研发出25G高端光芯片,性能甚至超越国际同行。更惊人的是,这款芯片在2017年实现量产,彻底打破了欧美垄断。要知道,类似技术国外研发耗时十年,而中国团队却用三分之一时间完成,堪称“奇迹”。
毛蔚的芯片不仅让华为等企业有了“国产替代”的底气,更让中国在通信领域站稳脚跟。过去,中国每年要花数百亿美元进口芯片,如今,飞昂的芯片已应用于5G基站、数据中心等领域,成本降低30%以上。
毛蔚也因此被称为“芯片女侠”。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个人的才华与家国情怀,更需要国家的支持——飞昂成立时,政府提供了研发资金、政策扶持,让团队得以心无旁骛搞创新。
芯片是硬件突破,但软件生态的“卡脖子”同样致命。目前,全球主流编程语言如Java、Python都是英文的。如果某天这些语言被限制,数百万中国程序员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
于是,中文编程应运而生。从2000年的“易语言”到如今的“云表平台”,中文编程工具逐渐成熟。它用“打印”“循环”等中文词汇替代英文语法,甚至让非程序员也能通过“画表格”开发软件,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开发者”。
它是中文编程的应用案例。它的创始人曾参与WPS开发,因此界面和操作逻辑与Excel高度相似。用户只需画表格、填参数,就能生成复杂的管理系统。比如,一家工厂用它搭建了生产调度系统,效率提升40%,而开发成本仅为传统方式的1/5。
如今,云表已服务超30万企业,覆盖ERP、MES等复杂场景。有人说“中文编程是玩具”,但它用实际成果证明:中文不仅能编程,还能在工业软件,比如MES、WMS等领域大显身手。
毛蔚的芯片和中文编程的崛起,共同勾勒出中国核心技术国产化的两条主线:硬件突破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软件创新解决“好不好”和“用不用”的问题。
最后,致敬所有像毛蔚一样的“破局者”——你们用代码和芯片,为中国筑起了一道技术长城。
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