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4月19日早上7时30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20支机器人队伍挑战超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的实地赛道。赛程中设置了补给站,供机器人检修、换电。本次比赛奖项设置多样,在4小时10分钟的关门时间内完成比赛就能够获得奖牌,除此之外还有“最佳步态奖”“最佳耐力奖”等专项奖。
机器人跑马拉松有哪些不一样的规则?
机器人跑马拉松如何进行?有哪些不一样的规则?一起来了解。
在起跑站位时,参赛机器人将按“Z”型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不超过2分钟。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赛道左侧道路为赛事保障道路。含领跑员在内,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赛道内还将设置若干补给站,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赛道起点,位于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终点为通明湖信息城,全长超21公里。比赛的地形环境丰富多样,包含平地与坡道,最大坡度小于等于9°,赛道虽整体平顺,但对机器人而言,每一处起伏都是对其稳定性和动力系统的考验。线路中共设有6个左转道与8个右转道,转弯角度大于等于90°,这要求机器人具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终点前还设置了1.5公里的直道,在经过漫长赛程后,这段直道将成为机器人全力冲刺的舞台。
科幻作家刘慈欣称:“机器人马拉松我觉得它更多的是一个展示,机器人跑步就是表现它一个平衡跑步移动的功能,比如现在我觉得十分有用的拥有巨大市场的看护机器人,能照顾老人、照顾病人,家务机器人能够做家务。当然现在我认为机器人达不到这个水平,一旦达到这个水平,这个市场也是巨大的,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也是天翻地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