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
创始人
2025-04-23 22:01:01
0

在人工智能(AI)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获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写。搜索引擎秒回答案,AI助手随问随答,总结、翻译、写作,甚至“思考”似乎都可以交由算法完成。面对技术的澎湃浪潮,许多人开始质疑: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我以为,答案恰恰相反。越是身处AI时代,越需要读书。读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成为我们抵御浮躁、保持思考深度、塑造独立人格、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路径。

AI可以提供信息,但不能给予思想。AI的本质是大数据与算法的产物,它擅长处理、整合与生成海量的信息,但它并不“理解”信息背后的意义。你可以向AI索取某本书的摘要、某个问题的答案,甚至让它生成一篇文章,但你无法从AI那里获得真正的思想体验。

读书,尤其是深度阅读,是一个与作者灵魂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思想的激荡。当我们翻开中外名著,不只是为了获得几个结论,而是在体会他们如何思考世界、拷问人生、表达情感。这种思维方式的熏陶,是任何智能工具无法替代的。AI可以帮你总结《悲惨世界》的情节,但唯有读书,才能让你在冉阿让的命运中感受到良知与救赎的重量;AI可以告诉你《瓦尔登湖》的核心观点,却无法让你在梭罗的文字里体验到孤独中的自由、简朴中的丰盈。

读书是培养判断力的最佳途径。在AI时代,信息过载已成为常态,真假难辨、观点纷杂,若没有判断力,便容易被算法推送裹挟,陷入“被选择”的陷阱。而良好的判断力,恰恰是通过持续的阅读、思考与反思培养起来的能力。

阅读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多元视角,学会质疑、辨析与独立判断。读书教会我们不随波逐流,面对复杂世界保有清醒的头脑。

AI可以辅助判断,但无法代替人类作出有价值、有温度的抉择。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标准答案的人。

读书有助于塑造完整的人格与精神世界。技术可以提升效率,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洞。真正支撑一个人成长、成熟乃至幸福的,是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与人格修养。读书,尤其是人文经典的阅读,是涵养精神气质、拓展心灵边界的重要途径。

文学让我们理解人性,哲学引导我们思考存在,历史教我们洞察世事,艺术唤醒我们的审美意识。书籍给予我们共情的能力,让我们走进他人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

在AI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正在吞噬人的深度与耐心。而一本好书,能让我们暂时脱离喧嚣,回归内心,思考“我是谁”“我为何而活”。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构筑自己的精神故乡。

读书让我们保持创造力与想象力。AI擅长复制、模仿和优化已有的内容,但真正的创新源泉,来自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这两种能力,离不开长期的阅读滋养。

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是跨界思维的起点。当科学遇见诗歌,当哲学邂逅小说,新的灵感火花便会被点燃。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往往源于博览群书、思想碰撞后的自由联想。

AI可以协助创作,但无法取代人类独特的原创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流水线式的知识搬运工,而是能够整合信息、提出新问题、创造新价值的人。而这样的人,往往是爱书之人。

在不确定的时代,读书让人拥有确定性。AI时代充满不确定性,技术在飞速发展,职业形态、社会结构、认知方式都在不断被重塑。在这样的时代,什么才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内在力量?

书籍,尤其是那些跨越时间、历久弥新的经典,给予我们一种超越现实波动的恒定价值。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多么先进,人类面对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善与恶的选择、自由与责任、爱与孤独——从未改变。

读书,让我们在纷繁变幻的世界里,找到自我立足的坐标。它让我们明白,技术可以改变生活的表层,但思想才决定生活的深度。

可以说,AI时代,读书是人的“自我觉醒”。或许,有人会说,AI帮我们节省了读书的时间。但真正的阅读,从来不是为了“快”,而是为了“深”。阅读是一次精神的远行,是对自我认知的拓展,是抵抗机械化思维、守护人性光辉的过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李飞飞的创业公司放大招:只要一... 作者 | 木子、高允毅 “AI 教母”李飞飞的创业公司,刚刚放出了一个大招。 World Lab...
完美世界伊迪:培养全民AI素养... 来源:睿见Economy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
智能锁“红黑榜”大揭秘!小米、... 大家好啊,你们的“避坑”小能手又上线了!最近后台好多朋友问我智能锁怎么选,吐槽自己买的锁“指纹识别像...
Kiwa为“腾越电子”颁发MI... 国际权威检测、检验及认证(TIC)服务商Kiwa,于不久前正式向连云港腾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文简称...
“科学巨擘”杨振宁:报国之心“... 10月18日,秋风已凉。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发布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
“十四五”将收官,这些“中国制...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杨沙沙丁雅栀陈子帅】编者的话: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过去5年,中国经济...
中钢天源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中钢天源(002057)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科学与健康|全球首台!揭秘精确...   在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的赛什腾山上,一架特殊的望远镜正静静观测着太阳。它不像传统天文望远镜在夜...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成立智能骨科联... 2025积水潭新进展研讨会10月18日开幕。会上,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发布了骨科领域最具前瞻性、可行性与...
科学与健康|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段,“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记者宋晨、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