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478只水母被送上太空,光速繁殖到6万只后,科学家发现酿成大错
创始人
2025-04-25 08:40:28
0

毫无疑问,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太空一直是个广袤无垠,充满无限可能和未知的地方。自从1926年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向太空发射第一枚火箭开始,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征途便就此拉开序幕。

由于太空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宇宙射线,会对地球上生物的基因造成突变。人类对太空探索之余,也莫名生出恐惧。不少影视作品都构想过生物飞上太空后变异危害地球的场景,譬如2000年的《天蛛地灭》里,一只蜘蛛跟随飞船进入太空后,在宇宙射线下发生了剧烈变异,最后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巨兽。

同样,还有同时期的《X战警》,一群去太空执行科研任务的学者,结果受到强烈宇宙辐射后,一个个都被赋予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超能力。可见,人类对进入太空后的想象,总是跟基因变异不无关系。

其实,不止电影里如此。现实里,人类也在尝试用太空射线来改良生物基因。早些年流行一种叫“太空蔬菜”的食品,科学家将蔬菜种子搭载于航天卫星之上,让其经过宇宙极端环境的熏陶和辐射产生变异后,再在地球上种出来的品种。而经科学家测定,太空蔬菜的微量元素普遍高于同类普通蔬菜,乃是一种上等保健食品。

而除了植物外,动物其实也是早年太空里的常客。我们都知道,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遨游之人。而在将他送上去之前,科学家并不确定宇宙中的射线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影响。于是,他们便将无数动物送了上去,以观察变化。

这项实验开始于1949年,首先是美国,他们第一次试图将一只叫艾伯特一世的猴子送上太空,结果在火箭飞行途中,这种猴子不幸死于窒息。而整整这一年里,美国人先后送了艾伯特二三四五世5只猴子上太空,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之后再次尝试这项实验的便是苏联,1957年,苏联人将一只叫“莱卡”的流浪狗送上太空。送倒是送上去了,然而,这只是一张“单程票”,并没有计划将莱卡接回来,这只可怜的流浪狗就这样葬身于太空。

同年还有美国的猕猴艾布尔和松鼠猴贝壳也都曾上太空遨游,但两只动物在最后火箭返航时,无一例外全都死亡了。一直到1960年,苏联人两只叫“箭头”和“小白”的狗飞上太空并安全返航后,动物才算首次安全登陆太空。

其实,这项实验并不只有美苏在做,当时的法国人还送过老鼠和猫上过太空,而我国也曾在1966年将2只小狗小豹送上去并安全返航。如今,动物上太空已不算什么稀奇事。

当然,科学家之所以送动物上去,无非还是观察太空射线对动物会造成何种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会不会波及到人类。而根据历年来各国送上去的动物状况来看,宇宙对动物基因的改变程度其实并没有电影中那么夸张。

不过,上世纪90年代那会却出现过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在这个案例里,美国科学家竟破天荒将2478只水母送上太空,不为别的,就为观察太空辐射是否会对水母的繁殖能力产生影响,以此来改良美国的海产养殖技术。

结果还真奏效了,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水母的繁殖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光速繁衍到60000只。然而,正当科学家想要进一步研究时,却发现自己酿成了大错。具体是什么错误,还请各位接着往下看。

这2478只水母起初被科学家装载一个盛满营养液的巨大玻璃缸里,由于水母繁殖过程相当简单,只需要有水即可,科学家才将其作为首选试验生物。而等到半个月后,这些水母飙升至60000只时,科学家们满心欢喜地打开了玻璃缸。然而,经过确认后他们发现,这些新生的水母和地球上的水母还真不一样。

倒不是说外形发生了变化,而是这些新生水母突然集体失去了行动能力,一个个呆滞不动仿佛“傻子”一般。这让科学家很是纳闷,难道太空射线还让水母集体麻痹了不成?

经过仔细研究后,专家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水母平时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和表皮原始感受器来感知方向来实现运动漂浮的。而在地球上因为受重力影响,水母的表皮原始感受器在长年累月的进化中也变得和重力密不可分。由于太空中是失重环境,这些水母自然成了摸不着头脑,动弹不得的“傻子”。

也是因为这次大错,让60000多只水母集体打了水漂。这之后,科学家再也没有在太空进行过动物繁殖试验。毕竟,在一个没有重力的环境下出生的动物,不管其繁殖能力有多强,再次返回地球时基本上很难适应并生存下去。所以,从本质上说,太空增殖技术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美国这次错误尝试,也给全人类提了个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利好来了!刚刚,重磅发布! 超级赛道迎来重磅利好政策。 今日午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
一家机器人公司如何靠300件专... 7月28日,杭州西湖国宾馆的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镁光灯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
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将于9... 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将于9月5日全国上映。影片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
安徽首条智能潮汐车道上岗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市场星报) 星报讯 车道“变身”只需40秒,有效缓解高峰期车流拥堵压力。记者...
我国科研团队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近日,该研究所王峰研究员团队联合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光催化...
光伏电站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的核心... 建设光伏电站数字孪生平台,是实现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提升、运维成本降低及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的一种行之有...
深圳两人荣获2024年广东省“...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9月4日,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
交通运输部审议通过《“人工智能... 来源:中国公路 近日,交通运输部审议通过《“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将于...
百度智能云长三角首个大模型数据... 8月28日,在“2025百度云智大会”期间,安徽省滁州市与百度智能云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
红河开远:创新驱动走出工业升级...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聚焦产业能级提升与发展模式转型,通过推动传统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