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科技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这场活动有答案。近日,由广东省电子学会科普教育分会、泛珠三角科技教育学会主办,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及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创造性劳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珠三角科技劳动教育研讨暨青少年智能机器人交流活动在莞城建设小学举行。本届活动以“科技赋能劳动”为核心理念,吸引了来自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中小学校、科技教育机构,以及珠三角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共同体组成单位的128个单位、671支队伍,948名选手参与,共同探索科技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上午9时,活动在精彩的歌舞表演中拉开序幕。紧接着,泛珠三角科技教育学会会长罗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带头人高星原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共同按下启动键,宣布本届活动正式开幕。
开幕式还为在第九届科技劳动教育论文与案例征集活动中获奖的教师进行颁奖。据了解,自3月31日发布通知以来,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科技教师的科技论文和案例90篇。经过专家评委们严谨细致的评审,14 篇论文(案例)获一等奖,18 篇获二等奖,21 篇获三等奖。其中,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的科学教师赖妙榕、江坤凤获二等奖,蔡希玉获三等奖。
除开展科技劳动教育论文与案例征集活动,还举行青少年智能机器人交流活动,128个单位、671支队伍、948名选手分成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在无人驾驶机器人接力赛、智能无人车行驶积分赛、迷宫逃脱、智能快递、机器人DIY擂台赛、轨迹竞速赛-重走长征路、传感器与科技创新挑战赛、创意拼搭等竞赛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选手们通过编程、拼装、调试等环节,完成了无人驾驶机器人接力、智能快递分拣等任务,充分展现了珠三角青少年在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的参赛选手展示了他们的智能垃圾桶作品,该作品利用超声波传感器和舵机实现了自动开盖功能,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
此外,第九届珠三角科技劳动教育研讨会同日举办,来自东莞、深圳、惠州、河源、韶关等地的名师工作室、教育家培养工程工作站的带头人及成员在研讨会上,围绕科技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深入交流。多位专家从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学术论文写作、劳动教育教研体系建设等方面,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为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届活动是一场教育的盛会,其顺利举行标志着珠三角地区在推动科技与劳动教育融合、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深化科技劳动教育融合,涌现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未来科技人才。
来源:莞学堂、莞城建设小学
整理/张筱云
编辑/张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