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机器人的“类人生活”
创始人
2025-05-24 10:00:33
0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跑”进我们的生活。在街上跑步、巡逻,跟孩子互动、交流,还能在生产、医疗、消费等领域工作。

很多人都好奇,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为了更好融入人类社会吗?人形机器人热衷参加体育赛事,又是为了什么?人形机器人也有“大脑”,可以思考和产生情感吗?本期“瞰前沿”,我们邀请到几位专家来答疑,帮我们进一步了解机器人伙伴。

——编 者

机器人为什么要“更像人”?

张立华

从搬东西、做家务,到跳舞、跑步甚至“练功夫”,越来越多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有人好奇,为什么要把机器人做成人的模样?是为了“炫技”,还是为了贴近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

事实上,机器人以人的形态“进化”,是因为这种形态与现实世界更加适配,在技术上更具可操作性,也方便人类与机器人和谐相处。

首先,人形机器人可以以人为师。人类拥有独特的身体构造、敏捷的运动能力以及高度灵活的手部结构,是生物进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仿生人形结构可以让机器人通过直接模仿的方式变得更智能。

人形机器人向人类学习的“第一课”,是通过大量人类动作示范视频学会大致的行为模式、快速掌握基础动作,比如拿起水杯、开门、行走等。然后再通过强化学习,进一步打磨动作细节。这样的学习训练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其次,人形机器人与社会生活的适配度更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设施和空间,都是按照人体比例和使用习惯设计的,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现有环境。

凭借类似人手的灵巧结构和先进的控制技术,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更多任务,并在多变任务中展现出高度通用性。比如使用螺丝刀、键盘、钻头等常用工具,完成开关阀门、物件装配等精细动作,还能平稳处理易碎物体。这种高度适应能力,使得人形机器人在社会任务中更加得心应手。

机器人设计成人形,还能更好地与人社交。它们的类人外表不仅让我们天然地感到亲切,也是精心设计的交流接口,比如具备“视线”指向功能的头部、具有表达性的手势和手臂动作等,都让我们能更直观地“读懂”它的意图。

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处理“像人一样”的交流信号,所以当人形机器人向我们点头、伸手、微微前倾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回应它的动作。相反,一个六足机器人伸出“机械足”,人们往往弄不清楚它的意图。在这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用更自然、更友好的方式和人类相处。

当然,人形机器人的最终目的不是“像人”,而是“为人”。它既是一种仿生人类结构,更是连接人工智能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许会像手机一样,成为随处可见的智能工具,而在这条“进化之路”上,我们是使用者,更是塑造者。

(作者为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院长,记者丁雅诵整理)

机器人为啥热衷“搞体育”?

徐宝国

最近,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150多名机器人选手在竞技场上大显身手。前不久,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人机共跑”未来感十足。

机器人为啥热衷“搞体育”?体育赛事中,机器人要比拼哪些能力?

机器人诞生至今已有几十年,但以前它们长得并不像“人”,很多时候会以机械臂等形态出现在生产车间里。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最复杂的形态,竞技体育的多样化场景又考验着人形机器人感知环境、分析决策、运动控制等能力,而这些正是它们迈出实验室、走向应用的关键环节。

机器人“运动员”要满足哪些要求才能参赛?赛事现场环境不断变化,需要机器人更智能;赛事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对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要保证比赛观赏性,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也必不可少。这些高标准的要求背后,都离不开人类赋予它们的本领。

机器人身上的视觉、触觉、力觉传感器,对应人的视觉、触觉、力觉,用以实时感知外部环境,需要十分敏锐。这些传感器的“总枢纽”,可以看成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不仅需要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要有持续学习能力。机器人“运动员”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工程师给它们输入的是具备学习功能的代码。这个过程好比小孩子蹒跚学步,既要有家长引导,也要靠自己摸索。机器人要想在赛场上跑得稳,平时训练就不能偷懒,直道、弯道等都要学习,遇到新场景还需要“随机应变”“现学现用”。

机器人“运动员”摔倒后爬起来,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控制机器人运动的核心部件是电机,电机可以看作人体的关节及带动关节运动的肌肉群。人们写字、握手时力度有大有小,以电机为核心的机器人关节,刚度也要能够动态变化,实现“松紧调节”,否则机器人一旦摔倒,就可能爬不起来了。

有网友问,为什么机器人“运动员”的主项大多是马拉松,而不是排球、篮球、乒乓球呢?打球要用手,人类的手非常灵敏,能细致感受一块布料的质地和纹理——这是机器人的手目前做不到的。科学家正在开发“类脑多模态触觉传感器”,来帮助机器人拥有更加灵敏的手。

机器人“运动员”在赛场上也会摔倒、爬起,就像科技创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够“跑”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跑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机器人也有“大小脑”吗?

张 强

科幻电影中,人形机器人“无所不能”;现实生活中,它们在工厂、景区、学校等场景中各司其职,看起来好像与人无异。

人形机器人也有“大小脑”吗?

其实,机器人的“大小脑”是由人定义的分层架构,模拟人类神经中枢的协作模式。像人一样,“大脑”负责认知决策,通过AI大模型实现自然语言交互、环境感知和任务规划;“小脑”则专注运动控制,处理关节协调、力控反馈等精细操作。

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是怎么诞生的?这离不开多学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大脑”层面,多模态大模型成为核心引擎:通过自然语言理解与多机协作,实现无人场景的自主作业;整合视觉、语音和强化学习,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多领域提供智能服务。“大脑”让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听懂”指令,还有“应变能力”。“小脑”则是通过运动控制算法,模仿人类运动神经结构,让人形机器人“四肢协调”。高精度传感器和仿生驱动技术赋予人形机器人触觉,让它们在处理易碎物品时小心翼翼。

在工厂,人形机器人高效分拣物品;果园里,它们运用3D视觉和柔性抓取技术采摘水果;生活中,它们跑马拉松、与人互动……背后都离不开“大小脑”协作。

就像人类致力于开发自己的大脑一样,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也在进化。

一是多模态融合与群体协同。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将实现语言、视觉、触觉等多维度信息的深度整合。例如,当接到“清理洒漏咖啡”的指令时,家庭服务机器人不仅能通过语音解析需求,还能借助视觉识别液体范围,通过触觉感知地面材质,动态调整抹布压力和移动轨迹。人形机器人还能实现“群体协作”,它们通过分布式网络形成“群体脑”,单个人形机器人的局部经验可快速转化为群体知识库。

二是硬件算法共生的具身智能。“小脑”进化后,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驱动实现自适应控制。仿生驱动技术与强化学习结合,使机器人能在不规则路面自主调整步态,实现对斜坡、碎石等复杂地形的“自适应”。

三是伦理嵌入与安全进化。随着自主性增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将学会“价值判断”。比如,伦理决策模型可以明确人形机器人的“原则”,服务机器人进入卧室前会主动请求用户许可,避免侵犯隐私。

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大小脑”大幅进化之后,有望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更好地服务于人。

(作者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记者王昊男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宏晶源化学取得生物化工产品制备... 金融界2025年8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河北宏晶源化学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生物...
“用友BIP 5”发布 助力A... 本报讯 (记者向炎涛)8月15日至17日,由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主办的202...
阿尔法起重机:创新驱动发展 责... 在享有“中国起重机械之都”美誉的河南长垣经济技术开发区,阿尔法起重机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工人们在...
新疗法让细菌与病毒组成抗癌“战... 新华社洛杉矶8月17日电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抗癌新疗法:让细菌与病毒组成“战队”,一同攻入肿瘤内...
原创 “... 地衣看上去微小脆弱,却能分泌地衣酸,日积月累地腐蚀、碎裂坚硬岩石。它们不是要炸毁岩石,而是通过持续的...
萤火虫航天拟在日本发射火箭,开...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日本一家在北海道运营航天发射场的公司周一表示,美国火箭制造商萤火虫航天(Fire...
《云手机ios出租:哪个云手机... **一、云手机的兴起与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云手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云手机是一种基于云计算...
影石创新,又“20cm”涨停!... 8月18日,影石创新(688775)开盘后股价大幅走高,收获“20cm”涨停。截至发稿,公司股价报2...
原创 地... 咱今天来唠唠地球磁场逆转这事儿啊,你知道不,地球磁场逆转的周期规律,和地核运动那可是有直接关联的。这...
宁夏煤业枣泉煤矿“智”变 8月17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枣泉煤矿幽深的井下,巨大的采煤机械臂如钢铁巨人般自动挥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