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极光到南极雪,他们把实验室搬到世界尽头
创始人
2025-06-13 13:40:44
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唐羽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追极光、探冰原、破译地球“气候密码”……记者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采访时获悉,有这样几位教师将他们的“实验室”搬到了地球尽头。

他们中,有人守望南极海冰,丈量地球“冷源”的脉动;有人与北极光共舞,用代码解读太阳的“情绪”;还有人化身技术先锋,给冰川装上“智能芯”……这些来自地球尽头的探索与发现,凝结着他们的思考与心声。

吴家骥:北极越冬人的独自值守

吴家骥教授,西电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北极科考黄河站极地科考专家。他曾在春节期间独自值守中国北极黄河站,成为极地科研战线上的“孤勇者”。

吴家骥在北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极地是全球环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放大器’和‘显示器’,极区自然环境的任何微弱变化,都会在后续全球气候中产生显著影响。”吴家骥这样阐释极地科研的重要意义。

2013年春节,吴家骥选择“留守”中国北极黄河站。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里,他承担了保障科考站核心科研任务不停摆的重任。从鼓捣精密的极光观测设备,到维护运行数据传输的软件系统,外加其他科考设备的日常“体检”……这些听似普通的“小活儿”,却是保障宝贵极地科研数据得以产生并传回国内的“生命线”。

一次持续10多天的网络通信彻底中断,令吴家骥印象深刻。作为站内值守专家,通信中断不仅意味着与外界支援的隔绝,辛苦获取的数据更是无法及时传回。面对突如其来的“信息孤岛”,吴家骥没有消沉,而是将注意力转向手头能做的一切:更细致地检查设备状态,优化本地参数,确保数据在站内安全备份,并维护其他设备持续运行。这段被迫的“停滞期”,被他转化成了保障本地观测基础、夯实数据质量的契机。

是什么支撑他度过了那段时光?“选择留下来,主要是想走也走不啊,哈哈!”听似轻松的调侃背后,却是他对岗位职责的深刻理解——“其实,享受孤独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极地的静谧中,吴家骥收获了内心的宁静与坚韧。极端环境中的独立思考和坚守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对科研工作和人生的理解——真正的科学探索,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一颗勇敢而坚韧的心。

韩冰:解码太阳的“心事”

韩冰,西电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多个极地科研项目,曾参加中国冰岛北极科学考察站极光观测任务。

韩冰在中国冰岛北极科学考察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极地科考是科学家与极光共舞的浪漫旅程,更是一场捕捉太阳‘情绪波动’的精密追踪战。”韩冰告诉记者,通过观测绚丽多彩的极光和分析高空中“飘忽不定”的大气数据,可以窥探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层间复杂又微妙的“爱恨纠葛”。

在遥远寒冷的极区,极光研究宛如一双“慧眼”,时刻紧盯臭氧层的“健康指数”,它为国际环境治理协议提供重要科学支撑,被称为全球环保事业中的“定海神针”。正因为此,韩冰选择从实验室走向极地一线,用行动诠释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情怀。

从实验室到极地现场的转变,让韩冰从“理论模拟”转向“数据驱动”。“如果说实验室是科技的‘温室’,极地就是它的极限‘健身房’。”在极夜考验中,她深刻体会到技术必须适应极端环境,科技应成为生态平衡的“温柔调解员”。

这一认知的转变,重塑了韩冰的科研思维,也深刻影响了她的教学实践。在“跨模态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前沿”等课程中,她通过极地科研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科技成为生态平衡的‘调节器’,而非一味追求性能的‘破坏王’。”她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课程的环境适配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培养具备复杂环境应对能力的新一代科研人才。

对极地科考的理解,也贯穿于韩冰的研究项目中。她将自己主持开发的两个项目形象地描述为“宇宙快递员”和“高空CT机”,二者通过一静一动、一外一内“打配合”,不仅助力空间天气预警,也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打造了一套“硬核算法装备”。

郭兴:在世界尽头的成长与收获

郭兴,西电电子工程学院讲师,中国第31次中山站越冬队、第32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于2014年12月——2016年3月在南极展开科学考察。

郭兴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海冰占南半球雪冰作用区面积58%的南极,是研究海冰的极佳位置。对郭兴来说,南极科考的现实远比想象中充满挑战:一方面,复杂的环境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当时需要安装宇宙高能粒子接收器,系统是Linux系统,还要配置任务完成数据定时传输,好在平时涉猎过相关知识。”从天文物理到计算机技术,每一项技能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郭兴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和备份数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另一方面,在这片人迹罕至之地,团队合作变得尤为重要。“更换地磁仪时需要重新制作水泥底座,必须依靠站上不同专业队员的帮助。从木框架制作到水泥沙子配比,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协作。”

18个月的南极科考生涯,从维护20余套旧设备到搭建新设备,郭兴参与的每一项工作都在为人类理解极地环境贡献着数据支撑。那段世界尽头的坚守,成为他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令狐龙翔:技术与环境的深度对话

令狐龙翔,西电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第36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员。2019年10月——2021年5月,在南极中山站负责高空大气物理业务化观测项目。

令狐龙翔拍摄的极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南极‘大宝库’的价值是多维度的。”令狐龙翔告诉记者,那里不仅是大家认知的冰雪世界,更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作为地球的“冷极”,它的气候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格局,是理解地球气候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在极地,我目睹了冰川消融的实况,也体验了精密仪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失效风险。”这些亲身经历让令狐龙翔意识到,技术研究不能脱离环境现实。这让他从单纯追求技术参数,转向研究极地环境适应性技术,并在“电磁场理论”“信号处理”等课程中,通过生动的极地科考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式背后的生态意义。

令狐龙翔在调试仪器设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南极教会了我在困境中坚守,明白了真正的科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推演,更是在现实世界中经受检验的过程。”令狐龙翔说,这样的收获是南极给自己最大的馈赠。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随着WWDC结束,iOS26的主要功能已经全部曝光,随着测试版的推出,还有很多苹果没有公布的隐藏功能...
这一重大发现,有何意义? △富含稀土的土壤。(摄影/李士萌) 人们通常所说的“稀土”,根据稀土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在京启动 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7月8日,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望京联络大厦启...
服务器及佩套产业链深度:算力浪... 今天分享的是:服务器及佩套产业链深度:算力浪潮螺旋升,AI时代新机遇 报告共计:55页 本文围绕服务...
WAIC2025聚焦AI赋能新...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变革和产业的加速升级,AI(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核心动力之一,正逐渐改变着各行...
慕向科技取得一种送风装置及手持... 金融界2025年7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慕向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送风装...
北方华创12英寸设备迎突破 半... 近日,北方华创正式发布SICRIUS PY302系列12英寸低压化学气相硅沉积立式炉设备,成功攻克高...
英伟达铁王坐不稳?ASIC成“... 几天前,英伟达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7 月 3 日,英伟达市值短暂攀上 3.92 万亿美元,超越了苹...
中国移动路由器已接入荣耀智慧空... 凤凰网科技讯 7月8日,荣耀智慧生活官方微博发文宣布,中国移动路由已接入荣耀智慧空间App,支持YO...
2025空天信息大会在合肥开幕... 2025空天信息大会暨中科星图生态发展大会7月8日在安徽合肥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空天一体·星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