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要失业?亚马逊人形机器人配送测试启动
创始人
2025-06-14 00:00:46
0

【声明】
本文基于权威新闻资料及学术研究,观点为作者个人见解,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欢迎提供事实性指正,核实后将及时更新。
本文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 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均为原创设计或合法授权的艺术创作,基于真实事件元素,不构成误导。
本账号为独立自媒体,不代表任何机构或官方立场。

2025年6月5日,亚马逊正式宣布启动人形机器人配送测试,计划让这些机器人从旗下的Rivian电动货车中自主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快递配送。这一消息瞬间引爆科技圈和社会舆论,因为亚马逊已部署超过2万辆Rivian电动车,预计到2030年将扩展至10万辆。要是测试成功了,全世界有500多万的快递员,他们的职业以后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想象一下,未来你家门口的快递员可能不再是熟悉的面孔,而是一台能够爬楼梯、避开宠物的机器人,你能接受这样的变化吗?

这场技术革新与就业危机的冲突,正成为当下最热议的话题。支持者认为,机器人配送不仅能显著提升效率,还能大幅降低成本。数据表明,机器人一次配送的成本只是人工的三分之一,而且它可以全天不停歇地工作,不会被极端天气给影响到。中国宇树科技与阿里巴巴旗下的Qwen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合作,这样一来,机器人就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复杂的环境啦,像台阶呀、宠物呀甚至还有门牌号呢。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使得机器人配送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啦。不过反对声音同样不容忽视。全球快递从业者超过5000万,其中大量为低技能劳动者,他们的就业风险极高。还有数据表明,在2024年的机器人配送测试里,误判的比例依然达到了15%,像认错门牌号啦、把包裹投错地方之类的问题频繁出现,这说明技术还没有成熟呢。

亚马逊专门建造了“人形公园”,把真实街道环境给模拟出来,对机器人进行开门、避障等动作的测试,当下的成功率已经达到85%。不过技术方面的限制依旧存在着。在2024年,Agility机器人因为抓取包裹时不够稳定,使得包裹掉落了下来,暴露出灵巧手技术的不足。拿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计划来说,它白天是当出租车用,晚上送快递呢,不过量产得推迟到2026年;而中国的优必选WalkerS已经在工厂里开始实训啦,可是在配送这个场景方面还没涉及呢。这些案例表明,人形机器人配送仍处于探索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不小距离。

对于快递员而言,这场变革意味着职业转型的压力。以后的快递员很有可能会大量转变为机器人运维员,这类相关岗位,一年可以赚到8万美元。消费者的生活也将发生变化。收货时间更加灵活,但同时需要适应“机器人敲门”的新体验,以及由机器人摄像头带来的隐私顾虑。亚马逊APP已新增“禁止机器人投递”选项赋予用户更多选择权。对于干这行的人来讲,学会机器人调试以及AI监控的技能,就成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而消费者呢,得清楚怎样合理地设定配送方面的喜好,以此来保护个人隐私并且获得便利。

机器人配送到底是科技进步的标志呢,还是潜在的社会危机呀?这次变革不但跟技术的提升有关系,还跟几百万人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呢。你愿意接受机器人来送快递吗?技术从不消灭工作,它只消灭不愿改变的人。面对未来,我们是选择去接纳变革呢,还是一直守着传统不放手呢?这场关于人形机器人配送的尝试,也许就是找到答案的开始啦。

【参考文献】

①亚马逊官方公告

②InteractAnalysis报告

③中国人形机器人蓝皮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电梯检测报价含哪些隐性费用?3... 当物业或业主收到一份电梯检测报价单时,看到的往往是一个清晰的总价。但这个总价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未来...
最高悬赏3600万元,苹果出手... 苹果(AAPL,股价:245.270美元;总市值3.64万亿美元)近期在官网“安全研究”板块发布新博...
机构:9月中国电视市场小米占有... 10月11日,洛图科技发布《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快报》。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电视市场品...
今日,中国移动启动四大重磅发布 10月10日至12日,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举行。在11日上午的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
让人工智能支持我们的3种方法 随着人工智能重塑社会形态,传统的安全防护与道德伦理框架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始终...
“黑科技”闪耀新发地农博会 各地农产品齐聚新发地农博会。本报记者 孙颖摄 本报讯(记者 孙颖)昨天,为期三天的2025数智农业与...
沃特股份公布“LCP薄膜制备设...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LCP薄膜制备设备及LCP薄膜制备方法”...
大小核设计和全大核设计 谁会是... 在2025年的PC市场AMD和Intel的处理器大战愈演愈烈,AMD坚持全大核路线,Intel深耕大...
原创 瑞... 日本软银集团刚刚宣布,将以54亿美元(约390亿人民币)全盘收购瑞士ABB旗下的机器人业务。 这笔巨...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青海给出“... 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王登海 西宁报道 在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当下,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