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工业遗产更新价值与实践密码
创始人
2025-06-21 09:00:20
0

——评《城市文化街区及其媒介空间多元建构》

■杨何儒

在城市化进程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关键节点,工业遗产的更新与再利用已成为城市空间再生产的核心议题。《城市文化街区及其媒介空间多元建构》一书通过构建“物理空间-媒介空间-文化空间-记忆空间”四维分析框架,在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的互动中,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升级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工业遗产的更新实践,本质上是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的辩证过程。传统建筑改造研究往往聚焦于物质形态的物理修复,而本书提出的四维空间框架则将媒介传播纳入空间再生产的逻辑链条。书中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工业遗存通过短视频、虚拟展陈等媒介叙事,将原本封闭的工业空间转化为开放的文化场域,这种转变既延续了工业遗产的物质遗存,又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这种理论创新不仅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更在实践层面为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提供了文化赋能的路径选择。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的实证研究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作者通过对典型工业遗存改造项目的长期跟踪,系统梳理了从厂房拆除到商业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揭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协同机制的运行逻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并未回避更新过程中的现实矛盾,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功能适配性”原则,强调商业业态与文化定位的匹配度。例如,书中指出,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可能导致工业遗产的“符号化”异化,而文化IP的过度消费则可能削弱其历史真实性。

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看,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四维空间框架对城市更新范式转型的启示。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政策语境下,工业遗产的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书中对“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关系的剖析,揭示了工业遗产更新中的社会关系重构逻辑:物理空间的改造为文化活动提供载体,媒介空间的传播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空间的营造强化集体记忆,而记忆空间的激活则反哺物理空间的持续更新。这种“空间-媒介-文化-记忆”的循环互动,为城市更新从“物理改造”向“人文更新”的范式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

当然,本书的研究仍存在可深化之处。例如,书中提出的“记忆之场”理论在数字化技术融合方面的探讨尚显不足,工业遗产更新与民生导向型项目(如老旧社区改造)的对比分析不足,使得工业遗存更新的特殊性未能充分凸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深圳市委党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 原标题: 系统化培训给干部队伍披上AI“战衣” 深圳市委党校开展一系列全场景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培训近...
杭州加速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高新区(滨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上,杭州市数据集团、华为、阿里云、传...
Perplexity深陷抓取争...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近日,科技领域再起波澜,Perplexity公司被指故意绕过反抓取措施获取网页...
台积电/英特尔都在抢的赛道!中... 随着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半导体行业正面临集成度与能效比的双重挑战。 在"内存墙"的瓶颈下,催生了2...
原创 宇... 最近看科幻小说,里头提到了流浪行星,我就琢磨,宇宙里真有这种到处流浪的行星吗?要是有,它们脱离恒星后...
低空城市治理平台 城市的低空区域,正成为一个亟待挖掘的 “治理富矿”。低空城市治理平台应运而生,它依托无人机等低空飞行...
中国移动7月29日正式开通我国... 来源:全国商报联合会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移动于 2025 年 7 月 29 日正式开通我国首条反谐振...
轩展科技|智能交通的天眼:FC... 一、技术优势 1、4K60帧,捕捉每一刻的精彩 索尼FCB-ER9500一体化摄像机模组搭载了1/1...
供热客服系统搭载DeepSee... 供热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体验与满意度。传统的供热客服系统在话务高峰压力下捉襟见肘,人工坐...
“具身智能”为钥 解锁“无限之... □ 本报记者 范昕怡 8月2日,2025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暨开发者大会举行,400余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