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44卖了5亿,员工半年实现财富自由
创始人
2025-06-23 15:20:54
0

AI造富到底有多凶猛?

本周,一起并购进入我们视野:海外互联网巨头Wix宣布,正式收购一家AI初创公司Base44,交易金额为8000万美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以现金支付。

乍眼一看,交易双方都算不上很知名。但在氛围编程(Vibe Coding)社区里,Base44风头正劲。它身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

由一位90后程序员Maor Shlomo创办,成立至今短短6个月,公司已经实现盈利。正值高速发展之际,创始人却把公司卖了,自己和员工意外实现财富自由。

因为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家公司背后,只有8名员工。

一位90后程序员创业

半年就开始盈利

其实在Base44项目之前,Shlomo就在AI创业圈小有名气。

今年31岁,Shlomo是一位程序员。早在2017年,他就与朋友共同创办数据分析公司Explorium。后者目前拥有100多名员工,并获得全球知名投资机构Insight Partners的投资。

直至2024年,在一次旅行中,Shlomo萌生了做一个副业项目的想法。很快,他将目标瞄准Vibe Coding赛道,即氛围编程。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由AI驱动的编程范式,开发者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就可以生成代码并直接应用。

随着大模型爆发,Vibe Coding在硅谷技术圈中走红。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数据显示,YC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初创企业,它们95%的代码是由AI编写。由此,一批专注AI辅助编程的初创公司开始兴起,Base44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Base44并非一家正式的公司,从创意到上线的全过程,均由Shlomo个人主导完成设计与开发。今年1月,Shlomo在社交平台宣布正式启动Base44。他称这为“一场登月式实验”——让每一个人,无论是否具备编程能力,都能构建完整的软件系统。

“只需要几分钟即可将您的想法转化为产品”,点开Base44网页,只需要在对话界面输入文本提示,平台就能构建完整的应用,包括数据库、存储、身份验证、分析和集成等,同时还支持电子邮件、短信和地图等功能。

Base44之所以能火起来,也得益于Shlomo在社交平台上的宣传。他记录了Base44创业至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吸引了一批开发者和投资人关注。在公司构建底层AI能力上,他解释道,因为OpenAI模型成本过高,最终选择通过AWS平台接入Anthropic旗下的Claude大模型。不久前,亚马逊邀请他们在AWS特拉维夫开发者大会上进行现场演示。

成立短短6个月,Base44进展飞速——据Shlomo分享,公司从0美元到100万美元ARR,只用了3周时间;7周内用户数量突破14万,目前用户已经超25万。

与过去AI创业烧钱的印象不同,Base44目前已经实现盈利,刨除了高昂的大模型调用费用后,公司5月份仍实现了18.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7万元)的利润,令人惊讶。

“这是一段疯狂的旅程”,Shlomo感慨,短短几个月便形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社区,令人难以置信。“我们正处于强劲发展势头——说实话,这是我见过的处于这个阶段的公司中最好的”。不出意外的话,Base44或许将很快成为又一个AI独角兽。

他把公司卖了

8名员工,身家千万

“这是我能为Base44及其社区做出的最佳决定”,Shlomo坦言。经过几天的彻夜讨论后,他最终选择卖掉公司。

随后软件公司Wix正式宣布,以8000万美元现金(约合5.7亿元人民币)收购Base44,这也是Vibe Coding领域的第一笔并购交易。

本次买方Wix,外界可能并不熟悉,但在以色列却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巨头。2006年由三位科技达人创办,该公司为用户提供网站开发服务,至今全球注册用户超过2.6亿。2013年,Wix在纳斯达克上市,最新市值超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0亿元)。

与许多科技公司一样,Wix也在积极响应AI浪潮,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可视化设计工具Wixel、个人人工智能助理Astro等。这次收购,也是Wix迈向“AI驱动的全功能软件生成平台”的关键一步。

Wix总裁Nir Zohar透露,公司曾考虑过其他几家候选公司。尽管Base44目前规模小于其他竞争对手,但其策略更具吸引力。对于本来就提供无代码网站构建平台的Wix来说,将Base44的对话界面集成到其现有工具中,使用户能够快速构建完整的应用程序。同时,Base44成立短短六个月盈利颇丰,潜力极大。

根据协议条款,Wix收购Base44的初始对价约为8000万美元。若Base44员工选择留下来,将获得其中的2500万美元作为留任奖金。此外,Wix还会根据一些业绩指标支付额外的奖励直到2029年。

由此,又一个AI造富神话诞生。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Base44成立至今没有进行任何外部融资,Shlomo是其唯一股东,手下共有8名员工。换言之创业短短半年,Shlomo便至少成功套现4亿,手下员工也将轻松跻身千万富豪。

AI造富潮

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崛起

商业世界里,动辄暴富的故事并不少见。但若说仅凭几个人便能创造数亿估值,放在两三年前还难以置信。如今,“几个人,1家公司,估值上百亿”的案例在AI时代比比皆是。正如蚂蚁集团前CEO、阿里巴巴前合伙人胡晓明所说:

“在数字化时代,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

这样的案例正在涌现。在海外,一份名为“顶尖精益AI Native公司排行榜”的名单流传甚广,其中细致罗列了30多家团队规模较小,但营收非常可观的初创公司。

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文生图领域明星企业Midjourney,由David Holz创立于2021年8月,仅靠40人团队,凭借着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实现年营收5亿美元,人均创收高达1200万美元。至今未融过资,但估值已高达100亿美元。

而来自迪拜的社交平台Telegram,成立十余年仍保持30人的工程师团队规模,年收入超10亿美元;作为Base44竞争对手,Cursor靠20人团队干出1亿美元的年收入;只有4人团队的AI卡路里追踪应用Cal AI,却做到了1200万的年收入,人均创收300万美元……

纵观这份统计中,这批创业公司员工人数不多,但自我造血能力极强。上榜公司平均员工数20人,人均年创收279万美元,单个员工大约对应了1.4亿美元的估值,分别是苹果市值的8倍、Google的14倍。其中,近一半公司尚处于A轮之前的早期融资轮次,Midjourney、SubMagic、Cal AI、Chatbase、Conversion等几家公司甚至还未进行过任何外部融资。

不免感慨一句,时代真的变了。

在传统的创业模式下,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往往需要快速扩展团队来应对各种运营挑战。但AI的到来,已经彻底改变了团队疯狂扩张、多轮融资的传统创业叙事,团队规模不再与产出能力画等号,小团队也有可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前不久,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在AI峰会上提及,“下一家估值十亿美元的公司,也许只有一个人。”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也预测,距离出现“一人独角兽”的时间不会太远。

“人们曾认为AI颠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动,但现实是,不被看好的小团队反而可能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在BEYOND Expo 2025大会上多次谈起了“技术颠覆”,在他看来,恰恰是年轻人、小企业在AI领域拥有大机会。

想起很久之前,Sam Altman就和一些科技公司CEO朋友打赌:什么时候会出现第一家只有1个人的10亿美元级别公司?

这一幕,越来越近了。

转自:投资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加强数字赋能,构建上合命运共同... 刘 军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不久前成功举办,这不仅标志着上合组织在数字化领域合作的...
韦伯望远镜瞅见个东西,像是只有... 那天我正刷着天文圈的消息呢,突然就被一条推送勾住了 —— 韦伯望远镜又有新发现,而且这发现,听着就有...
你有多久没看到萤火虫了?上游新... 7月6日晚,19位志愿者作为上游新闻“帮帮”志愿服务队的“自然观察员”,走进重庆渝北区九曲河湿地公园...
警惕!境外势力入侵校园广播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近日披露,一境外组织长期运用网络对我境内多个校园网络广播开展大面积、高频次、不间...
UV光固化树脂在3D打印领域的... 在3D打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材料创新已成为推动行业突破的关键力量。作为增材制造领域的核心耗材,UV...
奥腾电子取得具有防干扰功能的电... 金融界2025年7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苏州奥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具有...
梨花教育:科技创造“公平”,重... 新一代的中老年群体,早已脱离了“数字难民”的阵营,他们有钱有闲,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而他们的消...
东成机械取得耙叶可调式耙式干燥... 金融界2025年7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如皋市东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耙...
台州陆霸机电取得阻止电缆与电机... 金融界2025年7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台州陆霸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深井...
太赫兹+声波!我国科学家使无针... 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7月7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太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