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了具体指引。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深化智慧城市建设?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强化数据驱动决策。全面收集城市运行各环节数据,从交通流量到能源消耗,从民生需求到公共设施使用情况等,通过数据分析洞察城市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精准依据。推动技术融合应用,将5G、AI、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入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城市居民参与,搭建公众反馈平台,让市民能够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决策,提出需求与建议,确保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民众。
张占仓分析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技术应用多元化,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各领域,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推动城市运行智能化、精细化。二是央地协同推进,中央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地方积极响应落实,各地纷纷成立数据管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建设。三是注重场景打造,聚焦民生痛点,打造众多实用场景,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医疗服务“一站式”等,提升市民生活便捷度。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张占仓坦言,在数据层面,数据共享难、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大,各部门数据壁垒阻碍数据融合应用,数据泄露风险威胁市民隐私与城市安全。技术上,部分关键技术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且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系统兼容性差。此外,建设资金需求大,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长效运营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此,张占仓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发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完善数据管理机制,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促进数据流通共享。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机制,保障智慧城市长期稳定运行。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之城建设,可从创新资金投入模式与运营机制两个方面着手。”张占仓建议,在资金投入模式上,推广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根据项目特点合理分配风险与收益。设立智慧城市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战略指导。同时,推行资产证券化,将智慧城市项目未来收益权打包证券化,向社会投资者发售,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在运营机制上,明确项目收益回报机制,对于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通过合理定价让社会资本获得收益;对于准经营性项目,政府给予补贴或资源补偿,保障社会资本合理回报预期。建立开放的运营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管理,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