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AI幻觉”急需构建真实性防线
创始人
2025-07-16 12:20:35
0

关育兵

当华南农业大学学生戴瑞对着屏幕上AI编造的“民国学者论文”哭笑不得时,当上海某高校博士申杰拿着文献检索截图与AI对峙时,当华东师范大学学生高育格发现简历里凭空多出的“千万级项目数据”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AI正在用“看似合理”的外衣,包裹着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显示,97%的受访大学生遭遇过AI错误输出,超半数人被虚假数据、伪文献坑害——“AI幻觉”这一技术阴影,已悄然蔓延至学习、科研乃至决策领域,亟待我们主动戳破。

AI热衷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在于其生成幻觉的底层逻辑。部分模型将“优先回应”置于“确保真实”之上,面对用户的错误提问竟能顺坡下驴。比如有用户询问某城市“不存在的立交桥设计”,AI不仅不纠正,反而编造出“力学原理”“美学考量”等全套说辞。更关键的是,当训练数据存在缺口或质量瑕疵时,AI会启动“算法补全”机制,就像有同学反映的那样:因官方信源不足,AI竟虚构“内部文件”和“匿名访谈”,用逻辑自洽的谎言填补信息空白。这种“为了回答而回答”的服务本能,使其在知识盲区里变成了“编故事大师”。

“AI幻觉”的危害早已超越技术瑕疵范畴,正在多领域埋下隐患。学术领域首当其冲,55%的受访大学生遭遇过参考文献推荐错误,有同学就因AI混淆历史事件的时间与人物,不得不推倒重来;新闻传播领域更凶险,人们担忧的“拟态环境”困境已现端倪——当社交媒体充斥AI生成的虚假镜像,公众认知的世界可能变成算法拼凑的谎言;而在医疗、法律等关键领域,AI曾给出过“耳鸣可能是绝症前兆”的错误诊断,也曾编造法条误导用户,长此以往,其后果不堪设想。更隐蔽的危害在于认知侵蚀。有人比较发现,不同AI模型对同一问题的答案经常存在较大差异,且暗藏价值偏向。假如不加以区分、辨别,将悄然扭曲个人认知。

戳破“AI幻觉”,技术研发者须先迈出关键一步。在调查中,更多受访大学生期待“优化算法与数据治理”,这要求开发者重构模型逻辑,将“真实性校验”置于“回应速度”之前。还有一些人呼吁“完善人工审核与反馈机制”,意味着需要建立“AI输出—人工核验—用户反馈—模型迭代”的闭环,就像部分医疗类AI已做到的那样,对存疑信息强制标注“非权威来源”。此外,“信源透明度”也应成为行业标配,AI应在每条事实性信息都附上溯源链接,让用户像核查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一样便捷。

治理“AI幻觉”还需社会共治。开设“AI内容甄别”课程,通过模拟报道实训强化学生的“求证意识”;用户自身也需培养“AI素养”,例如养成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的习惯;监管层面则需加快出台行业标准,明确AI生成内容的权责边界。从技术发展本身而言,有必要发展第三方审计体系,定期评估模型的幻觉概率,反向推动算法优化。

AI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可靠工具,而非制造虚假的“算法牢笼”。唯有研发者守住技术伦理的底线,使用者保持理性批判的锋芒,社会建立多方协同的防线,才能戳破“AI幻觉”的迷雾,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真实世界的进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山东东特电力取得环境监测用新型... 金融界2025年7月1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山东东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环...
AI时代 给学生一堂关于“不完...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陈丹 人工智能时代,任何类型的文本都可以用AI生成,学习写作文还有用吗?...
杭州拱墅区AI沙龙:揭秘AIG...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叶芷亦 近日,在拱墅区运河青创学院“智绘AI·创享未来”人工智能专题沙龙活动上...
未来一个月,可在北京街头偶遇机...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即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
一加Ace 6系列曝光:骁龙8... 【CNMO科技消息】今年第二季度,一加先后发布了一加13T、一加Ace 5至尊版、一加Ace 5竞速...
合作“朋友圈”+1!北邮未来通... 来源:锦观新闻 7月16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对接及生态共创共建专场活动举行。活...
和而泰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和而泰(002402)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壳...
聚焦集成电路等领域,两部门联合... 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
瑞利杰取得带有翻转结构组装线专... 金融界2025年7月1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青岛瑞利杰金属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带有...
长辈与孩子的安心之选:4款超实... 被忽略的通讯刚需市场 在智能手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功能机市场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生命力。数据显示,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