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陈丹
人工智能时代,任何类型的文本都可以用AI生成,学习写作文还有用吗?所谓“无用”的文科还有用吗?那些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数据还有必要记录吗?
7月15日,近30名来自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港澳台优秀学子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和教育专家们一起,就人工智能时代下,未来教师的素养,未来课堂的样子、未来教育的价值展开热烈讨论。
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今年已至第三届。项目致力于为港澳台地区怀揣教育理想的青年学子,搭建一个共研共学、互学互鉴、协同发展的优质平台,为未来教师们打开一扇观察、比较、融合多元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窗口。
“我的不完美时刻”
“把AI生成的作文和学生习作放在一起。我发现Al的作文结构严谨、辞藻华丽,而学生的文章笨拙、粗糙。”文科生多年积累的文字功底,是否在AI时代变得毫无价值?
如果我想写跟妈妈吵架后的心理变化,是请AI代劳,还是自己磕磕绊绊地写下去?以秒计算就能写出好文章的AI,比起我的生涩运笔,或许更能满足急于求成的心理。然而,那些需要追寻的教育价值、学习目的,往往蕴藏在写作的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让他们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一篇不完美的作文,一个失败多次的实验,包含着知识体系的搭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这些最狼狈的瞬间,这些学生的“不完美”时刻,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AI时代文科还有用吗?
“AI虽然能给出最优解,却无法呈现情感宣泄的过程。写作并不是要和AI比谁写得好,而是只有人类才能从文字中获取共鸣。”文科教育想要追求的,是发扬一个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价值,即人文精神。
项目汇报
未来教师们以情景剧、ppt演讲等多种形式,演绎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家关注的教育话题,对“课堂沉默现象”“学生标签化”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草堂牵线,大朋友和小朋友以诗对话
活动现场,不仅有未来教师们精彩的教育观点呈现,还有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诗歌对话。
未来老师们,素衣、折扇,化作“唐代青年”在浣花溪畔朗诵诗歌,时而垂眸低吟,时而仰面诵读,对话诗圣;草堂小学的同学们身穿唐装、以朗诵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展现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完成一场穿越千年的诗歌接力。
大朋友和小朋友互动
据了解,第三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的同学从上海出发,一路向西,途经阆中,最终抵达成都。期间,同学们先后到上海徐汇中学、上海卢湾高级中学、四川阆中中学和成都草堂小学进行交流学习。最终,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对三个研学议题——“未来核心教师素养与教学创新”“未来教师核心素养与人工智能”“未来教师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进行汇报。
金波点评
“教育应该真正着眼于‘人’的成长。”未来教育有四种范式:信息技术、社会社区、人文艺术和天地自然,除了“热”“闹”的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教育还应该关注相对“淡”“冷”的精神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专家评委、成都市草堂小学党总支书记金波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