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闻呼和浩特7月19日消息(杨净毓)“瞧,这些老照片经AI技术变成会动的短视频,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些温暖的旧时光!70多年来内蒙古的变迁与发展,都藏在这些流动的光影里了。”7月19日,第九届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内蒙古出版集团展区内,头发花白的大爷指着屏幕上动态重现的老照片,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和身旁的老伴一起盯着屏幕里闪过的上个世纪50年代草原上的勒勒车,恰是他们年轻时共乘过的模样。
在内蒙古出版集团展区的东面,有3块大屏滚动播放着内蒙古画报社的老照片。有几位摄影爱好者,一边认真观看一边好奇地围着工作人员追问技术细节。“这些老照片的褪色区域是怎么精准补色的?”“动态化处理时怎么保证人物动作符合当年的生活习惯?”
工作人员介绍,借助AI技术,针对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等节日传播节点,对历史影像进行修复、上色、动态化处理,创新打造出一系列短视频栏目。
这些被AI技术唤醒的老照片,泛黄的纸质照片蜕变为鲜活的动态影像,黑白的记忆染上了生动的色彩,让沉睡的历史场景在数字世界里“苏醒”,成功实现了历史影像的数字化活化传承,形成了“科技赋能记忆”的独特传播效应。
在这片涌动着创新活力的展区里,《内蒙古画报》的影像宝库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神奇纽带。创刊于1948年的《内蒙古画报》,与内蒙古一同走过70余载风雨,用镜头忠实地记录着祖国北疆的成长轨迹,沉淀下一座珍贵的影像资源库。如今,这座宝库已汇聚超过65万幅影像作品,其中15万余幅历经岁月洗礼的老照片,更是北疆地区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切片”,承载着不可复制的时代温度。
近年来,内蒙古画报社在内蒙古出版集团的统筹支持下,图片库项目持续升级,这座“影像长城”不仅为内蒙古对外宣传、北疆文化推广提供了坚实的视觉支撑,更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