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广州南沙。室外气温逼近35℃,而爱尔眼科泛大湾区手术沙龙现场的热度更高——14段无剪辑手术视频、30余位公立与民营医院的专家、3个多小时的“白刃式”讨论,把“技术共享、创新共进”写成了可感、可见、可复制的临床实景。
一、把手术室搬到会场:一次“素颜”级别的技术阅兵
传统的学术会议,PPT可以修饰,视频可以剪辑,演讲者拥有绝对叙事权。此次沙龙反其道而行:所有手术视频匿名、一刀不剪,主持人只给30秒背景介绍,随后便让画面“裸奔”。
· 白内障组:3D导航下晶体植入、成熟期硬核劈核、人工晶体断襻应急处理,台下专家直接按下暂停键追问“为什么选这枚晶体”“劈核角度能不能再低5度”。
· 眼底组:黄斑裂孔内界膜翻瓣、玻切联合TICL植入、睫状体复位,术者被当场要求画出“手术路线图”,接受同行“找茬”。
· 眼表组:感染性角膜溃疡的“清创+羊膜移植”一步法、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改良缝合,年轻医生第一次听见资深专家为“缝几针”争得面红耳赤。
“就像把手术室搬到会场,每一帧都是真实力,也是真短板。”一位90后参会医生感叹。
二、公立+民营:拆掉围墙的“混编舰队”
沙龙最特别之处,在于专家名单:
爱尔体系:唐仕波、王铮、李莉、钟景贤、俞晓艺等集团/省区“掌门人”悉数到场;
公立体系:深圳市眼科医院赖铭莹、中山眼科中心马伟、广医二院王军明、暨大附一张静琳等“国家队”主力。
民营机构贡献病例与平台,公立医院带来评审标准与科研视角,双方角色互换、互为“甲方”。一位公立医院专家笑言:“在这里,谁的头衔都不重要,手术台上见真章。”
三、从“术式讨论”到“标准共建”
沙龙不是终点,而是爱尔泛大湾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落点:
1. 2024年,10个省级课题、28篇高水平论文——先夯实科研底座;
2. 2025年,手术沙龙——把科研成果转译为临床规范;
3. 下一步,疑难眼病远程会诊中心将全面接入14座城市、50余家医院,病例直播+实时讨论将成为常态。
正如唐仕波教授所言:“我们要让大湾区任何一名基层医生,在遇到棘手病例时,都能在一小时内得到国家级专家的反馈。”
四、年轻医生:最大的受益人
会议结束前,主持人随机采访了5名住院医师,得到的回答高度一致:
“以前只能在文献里看到的术式,今天一次性看够;以前需要托关系才能请教的大咖,今天面对面指出我缝合的漏洞。”
沙龙专门设置“青年提问席”,任何参会者都可在视频播放后举手挑战“主刀”。一位佛山爱尔的女医生用三张手绘示意图,质疑某病例的切口设计,赢得全场掌声,也赢得主刀当场承诺“下次一起做台手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