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新质生产力数字人才白皮书
报告共计:73页
新质生产力时代来临,数字人才成经济发展核心引擎
在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各行各业的今天,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达到56.1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4%,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更标志着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高科技、高效能的方向转型。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才作为驾驭数字技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核心力量,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数字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失衡成主要瓶颈
当前我国数字人才队伍规模虽在持续壮大,截至2023年底总量已达3144万人,但与快速扩张的产业需求相比,供需缺口仍在不断扩大。据预测,2025年数字经济人才需求将超7500万人,缺口近3000万。细分领域中,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短缺尤为严峻,如网络安全领域到2027年缺口预计达327万,AI算法研究岗供需比仅为0.13,呈现严重短缺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性失衡问题。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数据要素驾驭能力的专业人才极度稀缺,而初级或技能单一的人才相对过剩,形成"金字塔尖短缺、塔基臃肿"的不合理结构。地域分布上,数字人才高度集中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占全国总量约70%,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
数字人才能力框架升级,复合型素养成核心要求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单一技能已难以满足产业需求,数字人才需要构建多维度能力体系。这一体系涵盖四个层面:通用能力是基础,包括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硬技能是核心,如编程语言、算法设计、云平台操作等;业务软实力是关键,要求理解行业逻辑、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管理素养则针对中高级人才,包括战略思维和资源协调能力。
在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背景下,数据相关能力已成为数字人才的"必修课"。从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到分析建模,从数据治理、安全保护到价值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处理能力贯穿于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云计算架构师等多个岗位。以AI工程师为例,不仅需要精通Python、机器学习框架等硬技能,还需具备将算法与业务场景结合的能力,而数据治理专家则需同时掌握数据标准制定、隐私法规和跨部门协调技巧。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多方协同破解供需难题
面对人才短板,各界正探索多元化培养路径。企业层面,中兴通讯通过构建"业务驱动"的学习体系,将员工培训与实际项目深度绑定,近三年培养超1万名新员工,并通过"蓝剑项目"定向输送国际化人才。其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出技术认证体系等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高校则在跨学科融合上发力。浙江大学牵头的"AI+X"微专业,联合多所顶尖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AI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机器学习、生成式AI等前沿内容,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扩大覆盖面,培养既懂专业又通AI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经验也为我国提供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协同,让学生一半时间学习理论、一半时间参与实践,青年失业率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这种模式强调企业深度参与,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
在国内,产教联合体成为新趋势。重庆、广东等地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由政府牵头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组建协作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开发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产业发展定向输送技能人才。
未来展望:构建数字人才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将持续重塑人才需求格局。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替代部分重复性工作,但也将催生AI训练师、数据治理专员等新职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则要求传统行业从业者具备基础数字素养,数字能力将成为职场"通用货币"。
培养适应未来的数字人才,需要行业、企业、学校形成合力。行业组织需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制定技能评价标准;企业应从被动招聘转向主动参与培养,通过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介入人才成长全链条;学校则需根据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型大学聚焦原始创新人才,应用型院校侧重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强化技能训练。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决定产业竞争力。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人才生态,破解供需矛盾,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推动数字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7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