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订了新业务、套餐资费眼花缭乱、收到境外骚扰电话,这些都是电信用户常见的消费痛点。近日,三大运营商纷纷承诺将在透明消费、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
“透明消费,明白办理”“主动提醒,放心使用”“套餐变更,限时办结”“精简优化在售公众用户电信资费套餐”……中国移动推出十项服务承诺,中国电信推出九项规范措施,中国联通提出大幅精简资费套餐种类和数量。这份迟来的承诺,让饱受“选择困难”“消费踩坑”之苦的用户看到了希望。但,从纸面承诺到用户实惠,中间还有不少关卡需要打通。
用户对套餐乱象的吐槽,早已不是新鲜事。动辄上百种套餐,看得人眼花缭乱,“免费试用”悄悄变“自动续费”,老用户套餐比新用户贵出一截……这些“套路”,本质上是通过信息差薅用户的羊毛。此次三大运营商集体表态,被视作“对用户长期诉求的积极回应”,未来用户“有望迎来更加清晰、便捷、透明的通信消费体验”。然而,类似承诺并非首次许下,此前有运营商曾搞过“套餐瘦身”,结果却是旧套餐下架、新套餐换汤不换药,用户获得感寥寥。
承诺落地,关键在于打破“利益惯性”。套餐设计越复杂,运营商越容易通过捆绑销售等手段获取超额利润;而资费透明化,意味着要放弃“模糊收费”带来的可观收益。行业是否能全靠自律做到“忍痛割肉”,还得打个问号。在此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上点“硬约束”,敦促其落实承诺。如,建立套餐动态核查机制,对变相保留“套路条款”的企业公开通报;畅通用户投诉渠道,让“被套路”的消费者能便捷维权。更重要的是,及时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用户的实际满意度而非运营商的自报数据来衡量其诚意。
从长远看,运营商与其在套餐设计上费尽心机,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上。5G时代的竞争,终究是网络覆盖率、网速稳定性、增值服务的比拼。当用户能轻松选到适合自己的套餐,不再为资费计算伤脑筋,才会真正感受到“通信服务”的价值。这次集体表态,是运营商重塑口碑的契机,也是对行业生态的再次检验——承诺的分量,终究要靠用户的口碑来掂量。
期待这一次,三大运营商能拿出决心,让精简套餐不再是“数字游戏”,让资费透明不再是“文字游戏”。当表态真正落地成实惠,每个用户都能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使用,大家的痛点才能被疗愈,运营商的诚意才能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