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刚刚结束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5)上,一款名为“左宗棠AI智能体”的展品意外成为热门打卡点,不少观众排队只为与这位清代重臣“对话片刻”。
“他不仅能讲湘军西征、能辨晚清军制,还能纠正一些民间流传的误读。”一位历史研究生在现场对话后感到意外,“我本来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的,没想到内容竟然如此专业。”
这款AI智能体由上海元以科技集团研发,是其“文化智能体”系列中的首个正式亮相的产品。团队试图借助AI手段复现左宗棠这一具有复杂历史角色的清末人物形象,让观众在自然语言交互中,体验“历史可对话”的技术场景。
“这不是一个形象重建项目,而是一次完整的数字人格工程。”元以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团队整合《左文襄公全集》《船政奏议汇编》、家书、家训等百万字级史料,利用AI DeepResearch手段,去伪存真,构建出全网最完善的左宗棠AI史料模型,最终确保左公的人格准确、记忆纯正,最大程度消除了大模型常见的幻觉输出与历史杜撰现象。
为了适应“历史人物智能体”所需的风格表达,还特别训练了风格迁移模块,使智能体具备古典修辞习惯、谏议式表达风格等。
视觉呈现方面,基于AIGC生成系统进行高控制度建模。开发团队引用清宫服饰图谱、《左文襄公年谱》等图文材料,进行参数化采样,构建出动态可演化的左宗棠视觉模型,甚至朝珠的数量、记念的规制、马蹄袖口的刺绣纹理也都查阅清宫档案后验证。
语音表现上,“左宗棠智能体”采用了低时延口型同步与高表现力TTS算法,能够在普通硬件上生成高分辨率4K动态影像,并与语音内容实现毫秒级对齐,让“音容笑貌”同步重现,增强交流真实感与历史沉浸感。
据了解,左宗棠AI智能体的技术堆栈并非为了“娱乐性拟人”,而是一次AI与文化史料深度融合的实验。元以科技团队强调,人工智能在重建历史人物过程中不能只追求“拟真”,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精度、文化语境的技术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