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31日消息(记者张强)“同学们,你们知道核心舱的‘核心’作用体现在哪里吗?建设空间站对强国事业又有哪些具体意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中国空间站的摇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火热展开。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雪超将思政课堂搬到了这片航天热土上,他结合课程中“强国必须强军”的章节内容,以“史料解读+实景教学+互动体验”模式,让学生在航天实践中感悟“强国必须强军”的时代逻辑。活动现场,师生们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史料中重温民族飞天初心,在北斗系统、“天和”核心舱等国之重器模型前,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站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珍贵记忆的展台前,王雪超老师特别提到钱学森那句振聋发聩的誓言:“我们必须征服宇宙!”他以一件件珍贵展品和一段段尘封史料,为学子们翻开中国航天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篇章。从屈辱记忆,到“东方红一号”刺破苍穹的自强呐喊,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国防安全的抗争史,王雪超老师的思政课堂将航天史料转化为生动教材。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师范大学供图)
在各类卫星模型环绕中,王雪超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与国防的紧密联系。几步之外,北斗卫星模型的光芒静静闪烁。屏幕上播放的,正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突破通信封锁的北斗短报文设备——一项中国航天的“独门绝技”。
“中国人为何要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呢?”王雪超老师抛出的这一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深思。他结合中国发展北斗系统过程中遭遇的国际封锁与技术挑战,深刻揭示了“大国重器必须自己打造”的道理。从“双星定位”的独辟蹊径,到“三步走”战略的成功实践,北斗全球组网的历程,正是中国依靠自主创新筑牢国家安全科技基石的生动写照。
精密复原的“天和”核心舱内部令师生们赞叹不已。王雪超老师详细解读了核心舱作为空间站“智慧大脑”和“三室两厅”中枢的关键作用。从“神舟一号”的从无到有,到“神舟五号”圆梦飞天,再到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独创突破,以及最终建成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天宫”,中国载人航天30年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成为“科技强军支撑强国建设”的最佳诠释。“这里每一颗螺丝钉,都在无声地诠释着‘强国必须强军’的核心要义!”王雪超指着神舟飞船对接机构,向学生们娓娓道来。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师范大学供图)
“注意观察前方的月面地形,调整行进方向和速度!”一个特别的互动环节点燃了现场——同学们在航天工程师的指导下,饶有兴趣地体验了VR月球车操作。探月工程作为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其蕴含的深空探测能力与战略价值,让“强国必须强军”的内涵延伸至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活动尾声,同学们与航天工作者李明围坐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航天的奥秘”。讨论中,空间站设计成为焦点话题。工作人员生动对比了天宫空间站与早期“神舟”返回舱在生活条件上的显著跃升——如今天宫空间站内,航天员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三室”睡眠舱、功能齐备的卫生区,以及专门锻炼设施保障健康。这不仅意味着活动空间的拓展,更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特别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师范大学供图)
“从‘东方红’一号打破封锁,到‘北斗’系统摆脱掣肘,再到‘天宫’空间站傲视寰宇,月球车迈向深空——这就是‘强国必须强军’最生动的时代注脚。”天津师大马院本科生勾帅的感叹,道出了同学们的共同心声。航天人鞠躬尽瘁的报国情怀与航天事业的里程碑式成就,为这堂特殊思政课注入了厚重的实践伟力。
此次活动是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创新探索,也是与河北区靖江路小学、天津市实验中学、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联合挖掘天津本土优势资源,打造具有津派文化、津门强军特色的国防教育本土化实践育人路线的重要内容。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后续将持续深挖航天基地、航母基地等实践资源,结合新时代伟大成就,开发“北斗导航与国家安全”“‘两弹一星’精神”等专题课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导青年在感悟航天精神中厚植家国情怀,为强国强军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