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亦周 钱毓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已迈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深度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自1997年的62万人上升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6%。然而,网络空间的迅速发展存在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暴力频发、隐私泄露风险加剧等挑战。这些挑战对网络生态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侵蚀网络文明根基。青年群体是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其网络行为与素养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深刻影响着网络生态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助力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对促进我国青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革故鼎新,坚定树牢教育理念
只有树立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筑牢思想根基,方能更好地适应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新形势、新要求。
秉持“差异育才,精准施策”理念。尊重个性差异、兴趣偏好与认知特性,依托大数据挖掘分析与用户画像技术,解析青年在社交、学习、娱乐等多元网络场景中的行为轨迹,精准把握不同群体需求特征,剖析其行为模式、兴趣倾向及素养短板,摒弃传统“一刀切”的粗放式教育模式,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育方案,实现从普适性教育向精准化教育跃迁的转型。
树立“前瞻洞察,防患未然”理念。网络环境纷繁复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者应构建智能舆情监测体系,捕捉网络文化发展脉络与青年网络行为新动向,提前预判潜在风险点,动态调整教育内容与实施范式,引导青年提升信息甄别能力,树立正确网络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诱惑侵蚀。
强化“终身学习,持续精进”理念。网络技术迭代升级,网络文明素养内涵应持续拓展深化。教育不局限于学校阶段,而应贯穿青年成长成才全过程,可依托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激励青年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反思,实现网络文明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技教相长,科学运用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为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注入新动能、拓展新路径,显著提升了教育工作的质效。
构建智能教育平台。整合多元教育资源,搭建集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推荐算法,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匹配精准化学习资源;设置动态反馈与评估系统,实时追踪青年在平台中的学习行为与成效数据,为教学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创设高逼真网络虚拟场景,使青年身临其境感知网络行为的后果与影响。例如,通过模拟网络暴力现场、网络诈骗过程等典型场景,直观呈现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增强青年对网络文明素养的感性认知,提升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开发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研发智能辅导系统,实时解答青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网络法规解读、网络道德困境、网络社交技巧等问题;构建智能测评系统,根据培育目标对青年网络文明素养水平进行动态评估,并为教育者提供精准的教学效果反馈。
净网清源,持续优化网络生态
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是培育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重要外部条件。
加强监管,严控内容质量。运用智能技术快速筛选甄别网络空间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及时发现并阻断暴力、色情、虚假新闻、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传播路径;建立不良信息预警机制,研判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净化网络环境;采取算法优化策略,提升优质网络内容传播力。
正风弘道,厚植文化底蕴。创作公益广告、网络短剧、主题歌曲等传播网络文明的优秀作品,通过智能推送系统实施精准化传播。同时,举办网络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激发青年创作热情,鼓励其参与网络文化共建,共筑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生态。
法德共治,夯实规范基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海量网络案例,辅助制定与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辅助开展网络立法工作;依托智能普法系统,开展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提高青年网络法律意识;在道德约束方面,构建网络行为信用评价体系,对青年网络行为进行道德量化评估,健全正向激励与负面警示机制,引导青年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协同共进,联动协作多元主体
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既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凝聚育人合力。
政府统揽,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与项目扶持力度,支持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与教育实践项目;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网络空间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网络行为;加强行业监管,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定期开展网络平台检查,对传播不良信息、纵容不文明行为的平台依法惩处,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学校引领,夯实教育土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育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并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志愿服务等校园网络文明实践活动,提升青年网络文明素养。
家庭筑基,营造文明风气。家庭是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首要课堂。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正确使用网络的榜样。同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科学规划上网时长,关注其网络行为与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作者单位: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本文系2024年苏州城市学院国家级项目预研课题“AIGC时代中国网络青年文化发展新趋势与理论框架革新研究”〈2024SGY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