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AI眼镜市场持续升温,一副眼镜即可集成拍照摄像、实时翻译、语音交互、会议转写及提词器等复合功能。然而,技术的便利也伴生着隐私风险,不少用户对AI眼镜的隐蔽拍摄能力表示担忧,认为其或会助长偷拍行为,而社交平台上也在流传着“AI眼镜摄像指示灯”的技术关闭方法。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走访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与赛格电子市场时注意到,有大量不知名品牌的AI眼镜在售,部分眼镜的拍摄指示灯可以通过镜框上的按钮“一键关闭”。
今年上半年,AI眼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科技巨头与新锐品牌纷纷推出新品,主打语音交互、实时翻译、AR导航等炫酷功能。然而,当这些智能设备被赋予“隐蔽拍摄”能力时,技术的光环瞬间蒙上阴影,不少产品提供“一键关闭拍摄指示灯”功能,使其成为潜在的“偷拍神器”。
记者在华强北走访时发现,许多售价数百元的“白牌”AI眼镜外观与普通墨镜无异,却在镜腿或鼻托处暗藏高清摄像头。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产品允许用户手动关闭拍摄指示灯,这意味着他人根本无法察觉自己是否正被偷拍。电商平台上,类似产品更是打着“华强北顶配”“工厂直销”的旗号大肆销售,甚至有商家在商品详情页隐晦提示“拍摄无感,随心记录”,显然是在迎合某些不良需求。
这种“隐形拍摄”功能的滥用,已远超合理使用场景,理论上,AI眼镜的摄像头本应用于AR交互、物体识别等智能功能,但现实中却被异化为偷拍工具——地铁车厢、公共厕所、健身房更衣室……任何场所都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
2023年韩国就曾曝出多起利用智能眼镜偷拍案件,迫使政府立法要求所有摄像设备必须配备不可关闭的提示灯。而在国内,相关监管仍显滞后,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偷拍他人隐私,但针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拍摄功能尚无专门限制。普通摄像头需强制标注“CCC”认证,而集成在眼镜中的微型摄像头却可能逃避监管。
传统偷拍设备尚可通过信号检测仪排查,但AI眼镜的无线传输可能加密,拍摄后本地存储的数据更难被发现。更棘手的是,部分产品甚至能通过语音指令或手势控制拍摄,取证难度极大。
行业乱象的背后,是部分厂商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技术中立”的托辞,实则是利益驱动下的责任逃避。
要遏制AI眼镜的偷拍乱象,需多方合力构建防护网,其中应该包括应尽快将智能眼镜摄像头纳入特殊监管,强制要求拍摄提示灯不可关闭,并设定最低提示音量和持续时间。
AI眼镜本应是拓展人类感知的“第三只眼”,而非窥探隐私的“隐形之眼”,在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之间,行业必须找到平衡点,既不能因噎废食禁止所有拍摄功能,也不能放任其沦为犯罪工具。
每一家厂商都对“一键关闭指示灯”这样的功能说不,每一位消费者都对隐蔽拍摄保持零容忍,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科技红利,而不必时刻担心成为“楚门的世界”里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