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闭幕的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自觉精神,其中明确提出“把牢人工智能这个核心变量,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符合实际、契合趋势,聚焦和抓住了关键、要害。
最近,省级有关科技社团联合召开“AI·场景落地、产业崛起、就在浙里”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大会,我在会上也作了发言。我认为,2025年注定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站在时代的浪潮之巅,我们要共同思考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先行省,始终将人工智能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今年上半年连续举办AI网络夜学培训到编写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干部培训教材,从提出六大趋势性关键性问题到强调“五强”举措(“强创新”“强主体”“强应用”“强产业”“强生态”),我省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从概念走向实践。特别是在新型算力体系建设、行业应用基地打造、企业主体地位强化等方面,已迈出坚实步伐。省委全会的《决定》对此进一步作出了明确部署,相信《决定》的落地,不仅为浙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提供了保障,更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场景落地是打通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有位权威人士说过:“跟现有的基础模型比,我们的应用做得还不够好;跟现有的算力能力比,我们的基础模型做得不够好”。这一不等式深刻揭示了当前AI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存在断层。唯有以场景需求牵引技术迭代,形成“应用实践—技术优化—价值创造”的闭环,才能避免技术悬浮于产业需求之上。
浙江具备独特的AI生态优势。20余年的“数字浙江”建设,为AI场景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活跃的民营经济生态和普惠化的数字基础设施,浙江已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这种“敏捷响应、果断行动”的示范样本,正在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在推动人工智能场景落地的过程中,我省始终聚焦实际问题,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实践经验。在创新引领方面,高等学府与高端人才发挥关键作用;在基础设施方面,筑牢算力、数据、算法三大底座;在行业赋能方面,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令人振奋。如在制造业领域,“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无需复杂编程即可自主完成生产任务,使调试成本降低70%,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低成本智能化升级;又如在智慧交通领域,每日互动推出的“数智绿波”通过“数据底座”为杭州打造全域绿波,实现交通出行从“三红一绿”到“三绿一红”,并成功推广至全国30多个地区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道路通行效率提升至少20%。这些案例充分证明,AI场景落地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更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协同创新推进AI应用的浙江实践。
在推动AI场景落地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唯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才能破解技术攻关、场景拓展、生态构建中的复杂难题,已有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浙江创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协作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例如,在智慧医疗领域,相关企业提出对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最终通过市场验证形成成熟产品。这种“从用户需求出发定义技术供给”的模式,有效驱动了技术迭代与价值创造。
——要坚持技术攻关与场景拓展双轮驱动。针对AI落地中的算力、能耗、标准化等瓶颈,需要采取“场景突破带动技术升级”策略。在智慧医疗领域,基于医学影像大模型的辅助诊断系统需处理海量数据,倒逼算力基础设施升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对实时性要求催生边缘计算技术创新。目前浙江已建立100余个开放测试场景,为技术验证提供“试验田”。
——要强化政策支持与生态构建。今年4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产业集群打造、企业引育、金融支持、开源生态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为AI发展提供全要素保障。这些政策犹如“春雨润苗”,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共同绘就AI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浙江要继续以场景创新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以场景创新引领产业能级跃升。未来AI竞争将聚焦场景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如AI质检员24小时值守生产线、AI医生助手入驻基层卫生院、AI政务助手实现“秒批秒办”……这些场景不仅提升效率,更重构产业价值链:制造企业从卖设备转向卖“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医院从提供诊疗服务转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政府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治理”。这种价值链的再造,将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深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AI与物联网的融合将开启最大创新机遇。如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上线的“AI智慧港”配载系统,将船舶配载时间从3到5小时缩短至20分钟,通过减少翻箱次数和龙门吊移机时间,大幅提升装卸效率。这样的融合正推动实体产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跃升”。未来,进一步推动AI在农业、能源、建筑等传统领域的渗透,将释放更大的创新红利。
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要锚定打造万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目标,聚力突破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方阵。通过“百模千态”赋能千行百业,将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同时,要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开源社区建设,让浙江成为全球AI企业的首选之地、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
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赋能,是一项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坚的系统工程。实践表明:唯有将场景落地作为核心抓手,才能打通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最后一公里”。
“案例就是路径”,意味着要加快把案例转化为制度、模式、路径,进一步放大滚雪球效应,变“盆景”为“风景”。这是一个在改革中坚持实践第一性的重要方法论,同样适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前沿性技术创新。让我们携手推动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从论文走向生活、从愿景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