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其核心逻辑在于以创新科学技术的深化应用为驱动,进而推动产业创新。 而我们一般讲‘技术转移’也好,‘科技成果转化’也好,核心是将创新端的技术或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在西安远诺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诺”)技转中心总经理刘超看来,“新质生产力”的落地生长,本质上仰赖于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作为在技术转移领域深耕十余年的实践者,刘超和他所在的远诺技术经理人团队亲历了科技成果转化从模糊概念到系统工程的蜕变。从破解高校专利“多而不精”的困境,到填补国内高端封装材料的空白,远诺的持续探索,就是以技术转移为桥,让高校实验室里的“种子”长成新质生产力“森林”。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是阻碍产业创新的核心痛点。刘超对此有着深刻认知:“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科研端成果‘多而不精’,成熟度低;企业端承接能力弱,供需信息不对称;服务体系则严重缺位,专业人才匮乏。”
面对这些横亘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鸿沟,刘超表示,“远诺自诞生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市场化运营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致力于向合作伙伴提供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基于此,远诺构建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前沿科投”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实现了“成果挖掘→产业落地→高效生产力”的高效闭环。
事实上,远诺的实践同样验证了专业服务的价值。刘超介绍,西安理工大学“半导体显示封装胶材”项目曾深锁“闺中”,经过技术经理人团队精准评估其突破性,牵线中试资源,对接融资渠道,最终助力成立陕西致知博约公司,仅用两年便实现量产。“它填补了国内高端封装材料的空白,直接支撑了新型显示产业链的升级迭代。”刘超介绍,“另一个硬核案例,则是通过远诺的专利导航与资源整合,推动西安邮电大学的芯片技术成功落地西安中森电子,加速了核心芯片国产替代进程。”
受访者供图
要做好成果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关键前提在于要深入了解双方需求。”在远诺十年探索的成果转化实践中,技术经理人团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刘超看来,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技术经理人团队作为“双向破壁者”,是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造桥者”,也是链接科学家与企业家,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超级翻译官”。
优秀的技术经理人需要兼备多重能力,既要深谙技术原理与创新价值,又需具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模式设计能力;既要精通知识产权布局与法律风控,又要擅长资源整合与资本运作,还需吃透政策红利。
刘超介绍,目前,远诺围绕技术经理人组建了全省规模最大、超130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成为弥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断层的核心力量。为锻造这支精锐部队,远诺还构建了“育引结合,实战检验”的梯队培养体系。
“针对企业内部人才,我们会开展分级培训,根据技术经理人的职业发展阶段和能力水平,制定了初、中、高级的分级培训体系。”刘超介绍,远诺在内部人才培养之外,还积极引进行业优秀人才,补充自身团队,并与高校联合开设了技术转移相关专业或方向的研究生培养项目,从学历教育的角度开展人才梯队培养工作。
当前,远诺已建立上海、苏州、杭州等多个异地创新中心,并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等紧密贴合新质生产力的重点赛道,全面推进系统服务。
“我们要建立起产业与高校、地方科技部门与高校联系的重要纽带,推动跨地区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起来。”刘超目标笃定,“但在这之前,首先要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信赖的伙伴、市场企业渴求的智库,让大家都愿意且放心把项目交给‘技术经理人’,才能真正做到以专业实力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受访者供图
让“实验室样品”变成“产业商品”,不能只盯单一环节。刘超坦言,除了系统服务化身“全链条管家”,要让技术转移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引擎,行业仍需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对此,他提出了五大发力方向,囊括了政策、资金、企业主体及产业上下游等多个领域,具体而言:
在技术价值评估体系重构方面,刘超提出,要让科研成果摆脱“论文专利”的单一标签,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可大胆探索“产业界反向定义科研目标”的模式。例如,由企业发布产业技术路线图,以此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产业需求定向开展攻关研究。
围绕平台建设领域,刘超指出,高校科研成果在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常常遭遇“断层”难题,为打通这一障碍,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提供“工艺开发-小批量试产-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
关于资本供给问题,刘超介绍,科技项目普遍具有投入周期长的特点,而风险投资(VC)往往追求短期获利,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为化解这一矛盾,他建议应重塑资本供给结构,构建“耐心资本+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模式,为科技项目提供稳定且长期的资金支持。
针对企业技术吸纳动力不足的现象,刘超观察到,许多企业习惯于被动等待成熟技术,缺乏主动挖掘前沿技术的积极性。为此,他建议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购买高校技术服务,并与高校联合建立开放创新平台,从而激发企业主动吸纳前沿技术的热情。
聚焦技术转移生态培育,刘超认为,应积极打造技术转移领域的标杆机构,培育集“评估-孵化-投资-运营”功能于一体的超级枢纽。同时,大力发展垂直领域的专业服务商,在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培育既懂行业又懂技术的经理人团队。
“技术转移不是终点,而是价值裂变的起点。”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刘超对技术转移的前景充满信心。
当科学家专注于创新突破,企业家聚焦市场开拓,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团队在两者间架起高效通道……如此,各要素协同共振,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