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秦港股份打造智慧码头
只听机器声 不闻人语响
秦皇岛日报记者 高扬 康美思 通讯员 吕瑞博
近日,一位特殊的新员工——智能清扫机器人“入职”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港股份”),活跃在码头前沿和堆场区域。
智能清扫机器人搭载了先进的激光雷达和视觉识别系统,集高精度定位、智能感知、路径规划、自动清扫等多功能于一身,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精准作业。
除了陆上的智能清扫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则在海面下为秦港股份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它主要承担拖轮的水下监测和码头水工建筑安全检测任务,解决潜水员在水下作业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为了应对近岸水域的各种挑战,秦港股份的研发人员在图像识别算法上做了特殊优化,让水下采集的画面更清晰;开发了新的姿态控制算法,对抗水流扰动;还在机器人身上加装了醒目的红色潜照灯,方便岸上的操作员在更深水域也能清晰定位,掌握它的行踪。
从堆场到码头,从岸边到水下,智能机器人在秦港股份生产领域的各个场景大显身手。
以科技创新赋能港口高质量发展,秦港股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推进智能化水平再上台阶。2024年,该公司研发投入3.49亿元,同比增长16.8%,干散货装卸设备智能化改造率达60%。
科技不仅改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更重塑了港口工人的工作方式。“好的,收到!”7月28日8时,秦港股份九公司装船集控司机赵剑锋在整洁明亮的集控室内,接到了电煤移舱指令。他轻点鼠标,一键选定屏幕上的自动化作业模式,推动工作台上的操纵杆。展大臂、收臂架、精准移仓……曾经需要在数十米高空驾驶室内、伴随巨大噪声和粉尘完成的繁复操作,如今全部集成在集控室的屏幕和操纵台上。
紧扣“智能+”的时代脉搏,秦港股份把“一中心、三平台”(智慧运营中心、智慧生产调度平台、智慧安全监管平台、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作为智慧港口建设的“智慧大脑”,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港区构建“设备运行智能化、生产组织智慧化、运营管理数智化、客户服务敏捷化”向智发展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秦港股份九公司完成了煤五期堆场10台取料机和6台堆料机的智能化设备改造升级,全流程一体化项目建设全面进入测试阶段。
“这个项目正式应用后,干散货作业将实现从‘单机无人’向‘多机协同’的质变升级。”秦港股份九公司副经理卜会锋说,操作人员在集控中心确认作业指令后,仅需点击启动按钮,即可触发全流程作业。单流程响应速度预计提升60%以上,作业效率比人工手动模式提高15%至20%,港口运维成本降低30%,将推动煤炭港口迈入“数字孪生+智能决策”的智慧化发展新阶段。
“只听机器声,不闻人语响”的装卸现场,智能机器人替代繁重人力,大数据平台上海量信息奔流不息……机器人、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的生产方式,让秦皇岛港的电煤运输更加通畅、高效、安全。
今年上半年,秦港股份完成吞吐量2.08亿吨,同比增长3.08%;综合装卸船效率提升至1730吨/小时,增长15.6%;船舶平均在港停靠时间同比压减38.4%,效率提升61.9%。
(摘自《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