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一条极其劲爆消息,说日本研发了一款“妻子机器人”。
上线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还号称除了生孩子,其他都能干,而且只要十万块。
听起来很劲爆,细想又有点离谱,要真有这种机器,全球婚姻率恐怕早崩盘了。
但真相是,这压根就是个被夸大甚至扭曲的新闻。
所谓的“妻子机器人”,其实是日本研究团队打造的仿真机器人ERICA,一款以“交流”为核心功能的科研作品。
被营销号包装成“能当老婆”的高情商家务能手,不过是为了博眼球。要不说现在的流量,真是什么话都敢编。
01
ERICA不是啥新鲜玩意,早在2015年时,她就亮相了。
当时的设定年龄是23岁,身高166厘米、比例匀称,外形参考了多位日本女明星的特征,皮肤用硅胶做成,摸上去和人类差不多。
她最大的亮点不是长相,而是语言交流能力,会日语和英语,可以根据对话转动身体、做出表情。
这在仿真机器人领域算是很大的进步,因为多数机器人和人聊天时,脸是僵的、眼神不会跟随你移动。
反观ERICA不但能看着你说话,甚至能根据语境做一些微笑、皱眉等反应,让交流不那么冰冷。
不过,她的“真本事”也就到这儿了。
她不能长时间站立、不会做家务,更谈不上洗衣做饭,因为身体自由度只有不到20%,灵活度差,很多动作需要外部辅助。
而且她的售价远不止十万,普通家庭想买,就算卖房都不够。
02
这种消息一出现,就有人信,原因有两个:
一是仿真机器人的外观越来越逼真。
硅胶皮肤、骨骼结构、逼真的五官,再加上声优录制的甜美音色,给人一种“只差灵魂”的错觉。
二是人类本能地会把人形机器和情感联系在一起。
我们已经习惯了和Siri、小爱同学说话,也会对虚拟偶像产生好感。当这种互动搬到有“实体”的机器人身上时,代入感更强。
但这恰恰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地方。
营销号只需要在真实信息上添点想象,就能制造一个足够吸引眼球的故事。
比如,把一个科研机器人说成是妻子,再加上价格低、功能全这些诱饵,就能吸引无数转发和讨论。
03
先说结论,至少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不可能,原因很简单,情感和复杂思维是不可编程的。
机器人能分析语音、识别面部表情,但对人类的暗示、隐喻、复杂情绪几乎没有理解力。
你开个玩笑,它可能一本正经地回答,你含蓄地表达不满,它可能完全察觉不到。
这就是机器人和人的最大鸿沟,人类交流很多时候依赖的是潜台词、语境、微表情,而不是字面含义。
哪怕是最先进的仿真机器人,也只是基于程序的反应器,它不懂“我今天不开心”背后的故事,更不会给你一个真正暖心的拥抱。
而且,功能越复杂,成本越高。
即便是低配的仿真机器人,也要几十万人民币,更别提能走、能做饭、能照顾人的那种全功能型号了。
与其花大价钱买一个半成品,还不如买几台专业家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烘干机配齐,比一个ERICA靠谱多了。
04
那么, 为什么人类依然执着研究“像人类的机器人”?
其实,这背后有两个动力。
第一,是解放劳动力的现实需求。
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本质都是为了让机器替人类完成重复、耗时、危险的工作。
制造业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手术辅助机器人、仓储分拣机器人,这些都是实用性极高的应用。
第二,是人类自我投射的心理需求。
当机器长得像人,说话像人,我们会本能地把它当成“另一种人”,哪怕它的内核只是代码。
虚拟偶像、数字人、仿真机器人,这些产品满足的是情感陪伴的想象。
比如中国科大研发的“佳佳”机器人,外貌逼真度比ERICA还高,但她的核心用途仍是展示交互技术,不是拿去结婚的。
这就像2018年日本一名男子和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举办婚礼,外人觉得匪夷所思,但他认为这种情感连接是真实的。
只是,这种情感满足与现实生活中的伴侣关系并不等价。
05
当然,机器人上线后,有人提醒说,一定要警惕,不要被假新闻欺骗了。
但其实,该警惕的不只是“假新闻”,在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有科学家提出警告。
霍金曾说,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威胁人类的力量。
虽然现在的机器人没有自主意识,但它们是靠程序运行的,如果程序出错或被恶意篡改,后果无法预估。
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度沉迷于“人形伴侣”这类设想,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机器人能陪你说话,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你的痛苦和快乐,它能在逻辑上安慰你,却无法产生共鸣。
当越来越多人把这种模拟情感当作替代品,孤独和隔阂可能反而会被放大。
06
所谓的妻子机器人抢购一空,不过是标题党制造的幻象。
现实中的仿真机器人技术在进步,但距离取代真人还有很长的路。
它们也许能在某些场景中提供陪伴、完成任务,但情感、思维、共鸣,这些人类的核心特质,是任何程序都无法完全复制的。
科技的使命,不是替代人,而是补足人类的不足。
与其幻想一个能做所有事的完美伴侣,不如让机器人去做它真正擅长的工作,让我们把真实的情感留给活生生的人。
这样,科技才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让我们忘了怎样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