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的上海是什么样?先民们如何生活、劳作?
这个暑假,26位青少年通过参加“文润三冈·2025马桥文化体验营”活动,穿越时空,体验他们用陶器炊煮、以石器耕作的原始智慧,在考古发掘与复原场景中感受远古文明的脉动。
此外,本次活动相较于前两届进行了全面升级,增添了“农耕本真”与“智创未来”两大板块,带领青少年们走进又冉农业基地体验农耕科技,了解绿色农业科技;探访鲸鱼机器人产业基地,感受人工智能魅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领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当我把体验营招募的消息告诉孩子后,孩子非常感兴趣,说一定要来参加。”在8月17日的结营仪式现场,彭先生告诉记者,即使暑期课业任务比较重,但孩子主动表示,如果时间上有冲撞,会提前完成作业,腾出时间来参加活动。
对于孩子的反应,彭先生非常开心,他表示自己生活在马桥多年,对马桥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孩子能通过沉浸式体验如此深入地接触本地的历史文化,这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生动难忘,相信这次经历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除了沉浸式体验马桥文化的魅力,探访鲸鱼机器人产业基地的行程也让彭先生的孩子彭思途小朋友印象深刻:“这几天,我观看了机器人足球比赛,还听了一场科技讲座,我认为智能机器人和AI科技已融入马桥的文化之中,成为了它的一部分,今后我也打算深入学习一下。”
作为一名新马桥人,雷女士与孩子杨佑恩也对体验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既然住在马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别是像马桥文化这样承载着上海4000年文明根脉的珍贵遗产。这次体验营给了孩子一个触摸历史的机会,让他真正理解了‘家门口’的文化底蕴。”
在活动过程中,杨佑恩在又冉农业基地内看到了各种长相奇特的南瓜,老师告诉他,这些品种都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回家后,杨佑恩将所见所闻告诉了妈妈,并表示:“培育新品种的南瓜特别像先民驯化稻米,都是一种创新。”
孩子的话让雷女士非常惊喜,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一起,这正体现了体验式教育的独特价值——让历史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以感知、思考的活态文化。
结营仪式现场,孩子们分享了自己这一周所思所想,并通过情景演绎,再现了马桥先民们生活的情景。鸭形壶、云雷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符号被脱口而出,文化传承的种子已在他们的心中发芽。
近年来,马桥镇不断创新形式,挖掘马桥文化当代价值。2023年,马桥遗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0周年。以此为契机,马桥镇面向居民、女企业家、高中学子等举办座谈研讨及纪念活动,并发布与上海博物馆合作编撰的《马桥文化系列读本》;与镇域内学校联合开发马桥文化跨学科课程,激发青少年挖掘探究马桥古文化的积极性。连续举办3届的马桥文化体验营亦是这一文化传承工程的重要实践成果。
此外,马桥镇还将马桥文化与城市建设结合,完成马桥古文化器皿雕塑制作安装、嘉闵高架元江路口景观小品改造等项目,将文化植入市民生活;以马桥古文化代表性器皿为原型设计青瓷鸭形壶酒器套装,成功入选“2022上海伴手礼好评榜”并广受欢迎……
“在活动策划之初,我们便希望体验营不局限于回溯历史,于是加入了体验农耕、感受科技力量的部分,将过去、现在与未来串联到一起。”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副秘书长梁威表示,未来将深入挖掘历史,围绕图书报刊、短视频、展览等形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传播马桥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上海之本”的精神内涵。
记者:刘成荣
供稿:马腾平
视频:吴佳伟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