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无辐射、高精度、多场景,小小同位素或许将为医疗、科研与工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近日,位于桐城经开区的安徽中核桐源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利用低温精馏技术,生产检测幽门螺杆菌试剂的初始原料“小分子”——高丰度13CO气体。
“此前,该原料的生产长期依赖进口。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石林的技术指导下,公司生产的丰度99%以上的13CO气体,彻底扭转了尿素呼气试验原材料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大幅提升我国稳定同位素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能力。”中核桐源公司总经理刘振兴介绍。
稳定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稳定,不发生衰变的同位素,如碳-13、氮-15、氧-18等。稳定同位素技术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在医疗健康、工业检测、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桐城市将稳定同位素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进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该市先后引进中核桐源、养和医疗、海得威桐城分公司等稳定同位素研发、生产领域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基础原料—原料药—医疗医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布局建设稳定同位素产业园区。
“园区通过龙头企业招引与战新企业培育,依托中核集团稳定同位素先进技术,重点发展氢、硼、碳、氮、氧、氙等六大稳定同位素产业集群,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平台。”桐城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8月初,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桐城市政府携手共建的桐城市稳定同位素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这不仅标志着桐城稳定同位素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更是桐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创平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桐城稳定同位素产业创新研究院,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院地合作示范高地。
桐城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前沿,持续构建“科创平台+重点项目+产业集群”链式发展体系,让“小分子”长出“大产业”,推动桐城稳定同位素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向“优”持续升级。
据了解,预计到2035年,园区将新增产业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年产值达到350亿元,呈现产业布局完整、产业规模提升、产业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增强的新格局,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
(本报记者 汤超 本报通讯员 何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