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枣泉煤矿幽深的井下,巨大的采煤机械臂如钢铁巨人般自动挥舞;密集的智能传感器如同电子哨兵,时刻“睁大眼睛”扫描着运输带上的异物、捕捉瓦斯浓度的微妙波动、感知顶板压力的丝毫变化……曾经主要依靠人力的传统采煤场景,在这里被彻底改变。作为2021年首批确立的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枣泉煤矿历经5年建设,成功为千米井下“换了新天”:“自动化开采”成为常态,生产效率大幅跃升,越来越多的矿工从煤尘弥漫的一线转向了更安全、更洁净的监控室和运维岗位。
在枣泉煤矿,智能化深入各个采煤环节:成功克服了31°以上大倾角煤层这一难题,实现自动跟机移架,形成独特的“3+1”智能开采模式。110201大采高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成功应用了“六大系统”23项功能,在单向智能化割煤工艺的基础上,首次实现多轮次智能化放煤工艺,液压支架跟机与采煤机记忆截割精准流畅,效率指标跃居行业前列。面对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矿井创新引入大功率掘锚一体机、永磁胶带机等“利器”,多次刷新宁夏综掘单进纪录。
“有人监护、无人操作”的智能化采煤模式早已在枣泉煤矿全面铺开,多个智能采煤面相继建成,形成了一支高效运转的“智能方阵”。
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生产的质变:陡峭煤壁前,设备自主协同;综放工艺中,放煤智能精准。这一切,不仅让单日产能攀上新高度,更让矿工们得以在监控室里,守护着千米井下的“钢铁伙伴”。
“枣泉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深度体现在其构建的全方位协同运行的智能系统生态,八大系统协同织密安全网,运行更高效,如同为矿山装上‘智能天眼’和‘最强大脑’。”枣泉煤矿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杨伟介绍,智能调度“中枢”基于“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一朵云”架构,彻底打破“信息孤岛”,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信息化支撑。
井下应用AI视觉分析技术,实现料流监测、异物识别、堆堵预警等复杂场景精准监控,结合变频控制与雷达料位测量,实现给煤量可视化远控与高位自动停机。辅助运输则实现精准控制,车辆一体化智能调度系统赋予无轨胶轮车和齿轨卡轨车精准定位、视频监控、会车预警功能;架空乘人装置实现智能启停。主通风机实现参数实时监测、智能调速、远程控制及一键倒机,通风设施远程控制及自适应调节成为现实。
枣泉煤矿的智能化机器人在矿井下“大显身手”,选矸机器人运用多机械臂协同技术,每小时分拣10吨矸石,终结人工皮带拣矸历史;清淤机器人深入水仓自主作业,淘汰传统“铲车+人工”的清淤模式,降低溺水、坍塌风险;喷浆机器人在开拓巷道旋转机械臂上均匀喷射混凝土,消除人工喷浆的高粉尘伤害;智能巡检机器人搭载国产信创系统,用激光扫描仪检测设备温度,替代进口设备。同时,与海康威视联合开发的AI视频系统,已捕捉37起不安全行为、19次皮带跑偏险情,推动安全管理从“人防”向“技防”的根本转变。
智能矿山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塑了矿工生活图景,昔日飞沙走石的矸石山,如今被修复为生机盎然的生态公园,建成“五园十景”职工活动阵地。矿区实现Wi-Fi全覆盖、楼层直饮净水、宿舍高速网络……构建出数字化生活圈,让便捷服务触手可及。
“今年开始,我们将开展高级智能化攻坚探索,打造‘矿井数据高速公路’,实现远程‘云巡视’,努力破解复杂煤层条件下自主截割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矿井智能化建设水平,持续奋进在煤矿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枣泉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丁建峰 实习生 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