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行业来说,“跑分”依然是一种具备相当参考价值、衡量设备硬件性能和软件调校水平的直观依据。
比如对于不同的硬件平台来说,“跑分更高”的那一个往往被认为性能更强、设计更好;而对于名义上有着相同SoC的机型来说,跑分的高低更是会被消费者用来衡量设备的散热设计、周边配置,以及厂商在软件调校上的“高下之分”。
但也正因如此,如今大家已经看到过太多手机厂商在跑分方面的“吹牛”案例,比如“实验室跑分”就是其中的典型。
用户永远达不到的跑分成绩,到底有什么用
何谓“实验室跑分”?从表面上来看,这指的是手机厂商在他们的“研发实验室”里,用可能还属于工程机阶段,或是通过特殊改造的设备,跑出来的成绩。
但实际上,真实情况或许没有这么复杂。大家只用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实验室跑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手机厂商想出来的,反而是跑分软件那边的一种“要求”。
当大家在某些新机的发布会上看到“实验室跑分”时,其实指的是这个成绩已经脱离了普通用户能够实现的范畴,所以手机厂商必须要以此标明,以保证“跑分软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开什么后门,一切都是自己在“搞事”。其实这更像跑分软件的一种“免责声明”,也并没有明确指出手机厂商实际在这个“实验室跑分”的过程中,到底用了哪些“技术手段”。
当然,作为硬核科技媒体,我们对于其中的“门道”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了解。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会在我们近期的手机评测内容中,但凡涉及跑分,就会刻意进行低温环境(加上一系列“技巧”)和常温环境(正常跑分)这两组测试,而且还要比对两者之间差异度的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这好像是测试手机在常温下的散热设计够不够好、是否存在“热节流”,但实际上大家也可以将它理解为对手机“实验室跑分”和常规用户体验之间差距大小的一种考察。
跑分能吹牛,测厚度也能“实验室”?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实验室跑分”就完全没有意义呢?倒也不至于,因为实验室成绩再怎么离谱,终归是不能在硬件上造假的。所以“实验室跑分”高的手机,它或许散热设计得不够好,也有可能实际量产机型在软件上有更严格的温控,但起码其硬件的“理论性能上限”确实是能达到厂商宣称的水平,因此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相比之下,最近被曝光的一个“实验室厚度”信息,则更加让我们感到哭笑不得。
此事的起源,在于近日被曝光的某品牌“超薄手机”新品。根据已经泄露的产品规格表显示,这款机型的厚度约为6.7mm。按照这个指标,它就比三星Galaxy S25 Edge,以及传闻中的iPhone 17 Air(都在6mm以内)要厚上一些,但依然要比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手机都要更薄。
然而相关厂商的宣传部门似乎对这样的结果并不太满意,所以最近又看到了一份新近被曝光的宣传材料,其中显示这款机型采用了“5.9mm超薄设计”。
很显然,这两份曝光信息里的机身厚度信息“对不上”了。那么这是不是因为,相关厂商在意识到竞品的压力后,重新修改了设备造型,让它在上市之前成功“减薄”了呢?
为了营销而创造数据,这对于行业绝对无益
似乎并非如此。因为在第二份被曝光的宣传材料右下角可以找到两行小字。其中一行字表明宣传材料里的产品图仅供参考,而另一行字则明确告诉大家 ,这个所谓的“5.9mm厚度”是在“实验室测得”,而且测量的还不是整机厚度,而仅仅是中框部分的厚度。
我们实在是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一款机型的中框厚度也需要用“实验室条件”去测量。但很显然,这两行文字等于告诉大家,上面那个“5.9mm”厚度仅仅只是用于宣传目的的广告数据,就好像“实验室跑分”那样,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无法复现的。当然,除非把手机的屏幕和后盖全拆掉,只拿着中框和主板来“使用”。
而且“实验室跑分”高还可以说,至少证明对应的机型有不错的硬件底子,可“实验室厚度”薄似乎什么也证明不了。
如果单纯是为了宣发时“显得薄”,那前后双曲面设计很有可能会重新流行起来
毕竟如果中框宽度都能被当作“实验室厚度”用来做产品宣传,那么这个风潮一旦流行起来,可能他马上就会有厂商做出前后全是曲面,中框只有“细细一条线”的造型设计。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手机就一定不好看,但至少这种并不切合实际的宣传策略,对于真正促使整个行业提升技术水平,是毫无积极意义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