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疆无人机,几乎没人会感到陌生。
这个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80%份额的巨头,产品覆盖150多个国家,农业无人机作业面积累计突破75亿亩次。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大疆的背后,站着一位看似普通的老者——李泽湘。
他不是聚光灯下的企业家,没有多少公开的商业演讲,日常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却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不动声色间培育出一个又一个科创传奇。
从大疆到极飞,从李群自动化到逸动科技,这些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的企业,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人机背后的推手
2006年,深圳莲花山公园的草坪上,一个年轻人操控着自制的直升机模型反复试飞,却屡屡失控坠毁。
一旁的李泽湘默默看着,时不时捡起残骸指点几句。这个年轻人叫汪滔,当时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而李泽湘是他的导师。
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平常的指导,会催生出日后的无人机巨头。
李泽湘发现汪滔对飞行器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但缺乏工程化思维。
他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带着汪滔泡在实验室,从机械结构到控制系统,一点点打磨产品。
为了让汪滔明白“可靠比炫酷更重要”,他特意找来各种失败案例,分析那些看似完美的设计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崩塌。
2009年,大疆首款量产无人机“Phantom”(精灵)问世,李泽湘不仅帮团队对接供应链资源,还亲自跑到工厂盯着生产线,连螺丝的松紧度都要反复确认 。
如今的大疆,估值早已突破千亿,产品遍布全球。
但很少有人知道,李泽湘从未在大疆担任任何职务,也没有拿过分红。
他说:“老师的价值,是让学生飞得更高。”
这种“只栽树不摘果”的态度,让他在科创圈里赢得了特殊的尊重。
大疆创立次年团队濒临解散时,他自掏腰包注资并引入哈工大深研院的学生团队,帮助汪滔重整旗鼓。
2012年“精灵”面世遇冷,他又赴硅谷向风投家取经,推动大疆获得红杉资本数千万美元融资 。
实验室里的“怪人”
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李泽湘有个广为人知的“怪癖”——从不锁门。
无论是深夜还是周末,学生们总能看到他坐在电脑前,要么调试代码,要么绘制机械图纸。
有一次,一个学生凌晨三点遇到技术难题,试着推开实验室的门,发现李泽湘正在研究无人机的避障算法,桌上还放着没吃完的泡面。
他对细节的较真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2015年,极飞科技研发农业无人机时,团队为了赶进度,在传感器校准上简化了流程。
李泽湘得知后,当着所有人的面把样机摔在地上:“农业无人机关系到农民的收成,0.1度的误差都可能让整片农田绝收。”
那天,他带着团队重新校准了所有传感器,直到凌晨才离开实验室 。
生活中的李泽湘更是简单得有些“过分”。
他常年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T恤,脚上是一双普通的运动鞋。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行业峰会,门口的保安拦住他,以为他是来蹭会的。直到主办方的人跑出来迎接,保安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老者,竟然是科创圈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种低调的作风,与他培育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他孵化的140多家硬科技公司,总估值超过2000亿元。
不止于无人机
李泽湘的目光从未局限在无人机领域。
2011年,他发现机器人自动化在制造业的应用潜力,便拉着几个学生成立了李群自动化。
当时团队连办公场地都没有,就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间废弃仓库里办公。
李泽湘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自己则在仓库的角落里搭了张桌子,和学生们一起熬夜画图。
逸动科技的水上动力系统、云洲智能的无人船、大疆创新的无人机……
这些企业覆盖了机器人、智能硬件、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创生态圈。
据公开数据显示,他直接或间接参与孵化的企业超过140家,其中包括6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例如,云鲸智能在他的指导下,用3年研发出全球首款可自清洁的扫拖一体机器人,估值达100亿元;逸动科技专注电动船外机,产品覆盖60多个国家,出货量全球领先 。
但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些成就,更多的时候,他还是那个泡在实验室里的老师。
他常说:“做科创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孵化过程中——他要求创业团队必须聚焦C端市场,用技术解决用户痛点,而非追逐短期商业利益 。
科创江湖的清流
在这个追求快速变现的时代,李泽湘的“慢”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他孵化企业从不追求短期回报,云鲸智能研发三年未出产品,投资人催促进度,他却坚持“差一点就别发布”。
这种耐心源于他对创业者成长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财务报表之外的技术积累和团队磨合,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2014年成立XbotPark机器人基地后,他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供应链支持的完整生态,为创业者提供“手电筒”和“打狗棍”,让他们在“走夜路”时不再害怕。
这种模式被复制到宁波、重庆、常州等地,孵化出80余家企业,存活率达80% 。
李泽湘的“慢”,本质上是对科创本质的坚守。
他常说:“真正的创新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有人甘坐冷板凳。”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硬核技术,从无人机到机器人,从新能源到智能驾驶,中国科创的底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正如他在爬山时对学生所说:“企业家格局一定要大,才能带动公司继续发展。” 这种格局,不仅成就了大疆、云鲸等企业,更塑造了中国科创的未来。
在深圳松山湖的XbotPark基地,李泽湘依然每天穿着那件洗旧的T恤,穿梭于实验室和车间之间。
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豪华的装饰,只有满墙的工程图纸和学生送的机器人模型。
在这里,他继续着自己的“慢事业”——培育创业者,播种科创的种子。
正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说:“我不是在孵化企业,而是在孵化人。”
这种对人的重视,让他成为科创江湖中真正的“扫地僧”——不显山露水,却有着改变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