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旬,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从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马睿的考察团队中传出:中美AI竞赛或许已经结束。这个结论不是基于算法模型或芯片性能的对比,而是源于最基础的电力供应能力。
就在同一时间,特朗普政府被曝出正在使用《国防生产法》的冷战时期间隙,绕过常规采购法律推进一项数十亿美元的稀土交易,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
2025年7月,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马睿带领团队实地考察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情况。为期五天的访问中,她走访了多家中国AI企业和数据中心。
马睿注意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现象:“我们所到之处,人们都把持续供应能源当作理所当然”。在中国,能源问题被视为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体现在数据上:中国的电力资源备用容量比例高达80%到100%,而美国仅有15%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实际供电能力至少是需求的两倍,而美国电网几乎没有任何余量。
中国的电力优势并非偶然诞生。能源专家大卫·菲什曼指出,这是数十年战略布局的结果中国在发电、输电、新一代核能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前瞻性建设与持续投资。
从2011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生产国。2022年,中国发电量接近9000TWh,是美国发电量的两倍,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0%以上。
这种差距根源在于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中国的能源规划由长期技术官僚政策主导,在投资前就明确市场规则,政府会提前向战略领域分配资金,确保在需要时具备相应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电网现状令人堪忧。大部分电网建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70%的输电线路已使用超过25年,接近其50至80年使用寿命的终点。
审批流程缓慢已经成为阻碍美国电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输电线路实际建设只需要1-2年,但加上规划和许可流程,通常需要至少10年才能完成建设。
美国Power Line Systems总裁透露,要建设一条输电线路,至少要联系47个不同的联邦机构。这些机构不仅响应缓慢,而且经常不会协调工作,给出完全相反的说法。
特朗普政府在电力基础设施上难以快速取得突破的同时,在稀土领域也面临困境。2025年3月,特朗普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签署行政命令试图减少美国对“敌对外国矿产生产”的依赖。
然而,稀土困境并非简单依靠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美国不仅缺乏稀土资源,更缺乏开采、精炼等全套产业链的技术。
即使美国能够得到大量稀土资源,最后也需要运到中国才能精炼。全球92%的稀土萃取分离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这种技术优势比稀土资源本身更具战略意义。
人工智能和稀土资源是现代科技产业的两个核心支柱,而在这两个领域,特朗普政府都面临艰难挑战。
AI竞赛的实际瓶颈已经从芯片性能转向电力供应。中国默默建起了一个“能源-算力融合模型”:在内蒙古沙漠边上,库布其光伏基地年发电量接近匈牙利全国耗电,而一旁的数据中心直接消化这些电力,使训练成本降低了40%。
美国AI发展则受到电网限制。72%的美国企业因电力限制暂停了数据中心扩建。高盛报告指出,到2030年,美国AI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将占全国电力的12%,但新增供电几乎停滞。
硅谷的短视文化正在损害美国AI发展。科技公司更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对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意愿。美国网友自己也承认:“升级基础设施不会像股票回购那样带来快速短期收益”。
AI教父杰弗里·辛顿对硅谷科技公司表示失望,认为科技行业的领导者只关注短期利益,根本不在乎AI的终极结果。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同样只关心眼前的工作。
这种短视不仅体现在企业层面,也反映在美国政治经济体系的整体设计上。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严重依赖私人投资,但大多数投资者都希望3到5年内就能获得回报。
中国对能源的态度更加务实。可再生能源被视为经济的基石,因为它在经济和战略上都有意义。但使用煤炭并没有像在美国的一些圈子中那样被视为邪恶的标志,只是被视为过时了。
这种务实导向让政策制定者能聚焦效率与结果,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政治纷争。而美国在能源议题上的分歧,常常让基建项目停滞不前。
菲什曼指出:“美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法与中国有效竞争,所以美国的政策制定者现在更希望中国继续扮演竞争对手的角色,而不是更进一步。”
如果美国在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融资方式上不做出彻底转变,中国的领先优势只会进一步扩大。未来几年,这种能力差距只会变得更加明显,并且不断扩大。
到2028年,中国的AI算力可能是美国的5倍。这种差距不是通过一两个政策就能弥补的,它反映的是两国在基础设施投资、长期规划和治理模式上的系统性差异。
一些美国企业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微软选择在加拿大新建AI中心,规避美国电网的政策和能源双重风险。英伟达则把AI枢纽投向新加坡,那里虽然不大,但供电稳定、政策清晰。
特朗普政府寄予厚望的“星际之门”AI项目尚未展开,就面临最基础的电力供应难题。另一边,中国内蒙古的沙漠旁,光伏基地为AI数据中心提供着稳定廉价的电力,训练成本比美国低40%。
稀土精炼技术和电力基础设施——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正共同书写着中美科技竞争的最后章节。
信息来源:从中国返美,AI专家余震难消:美国电网如此脆弱,这场竞赛或许已经结束了
2025-08-15 09:33·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