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工大航天学院、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郑子轩副教授团队,应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节目组邀请,携自主研发的前沿科技成果,远赴世界屋脊——西藏日喀则,与当地藏族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科普“连心”之旅,将航天梦想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
科普活动上,郑子轩副教授团队带来两项自主研发的“明星”成果。首先是新型月面跳跃软体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借鉴自然界善跃动物的运动机理,采用了前沿的软体机器人技术。其核心在于独特的仿生结构和智能驱动机制,能够在松软、崎岖的月壤表面实现高效、可控的跳跃移动。这种移动方式很好地利用了月球1/6低重力环境,克服了传统轮式或履带式探测器在极端地形可能面临的被困风险,具有越障能力强、运动灵活、小型轻质、控制简单等优势,为探索月球上的陨石坑、月溪、熔岩管等复杂区域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随后,团队还展示了为适应复杂月面环境开发的“移动实验室”——新型四驱月球车。它采用四轮独立驱动,具备极强的地形适应能力和灵活机动性。其轻量化、高强度的车身结构,以及高效的能量管理与热控系统,确保了在月球极端温差和崎岖地形下的长时间可靠运行。车上搭载多样化仪器接口,未来可执行月面巡视探测、样本采集等多种任务,目前用于部署实验室开发的先进算法并进行测试。
在科普课堂上,团队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神秘的月球环境知识,更将尖端科技带到同学们面前。当新型月面跳跃软体机器人进行现场跳跃演示时,其灵巧的动作瞬间点燃了全场,惊叹声与掌声此起彼伏。为了让高原学子更直观地感受月球,团队专程从西工大的月面模拟实验室带来了极其珍贵的模拟月壤。同学们亲手触摸这份来自“月球”的礼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中,团队成员观摩了藏族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的创意小车模型,并结合专业知识,就结构优化、动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中肯而专业的改进建议,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同学们亲自上手,操控着西工大团队带来的月球车样机,在崎岖的野外地形上驰骋,亲身体验了一把“小小航天工程师”操控月球探测器的乐趣与自豪感。“此次跨越千山万水的科普活动,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梦想的启迪。”团队一名成员表示。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