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数据正在成为金融业务的“生命线”,而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日益成为行业面临的关键课题。为破解传统数据交换中“要么不给、要么全给”的隐私保护难题,苏商银行联合南京大学,成功研发并申报了一项名为《动态数据分片与端到端加密的隐私保护方法》的发明专利,近日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这项专利的核心目标,是在确保数据“可用”的同时实现“不可见”,从根本上提升敏感数据在流转过程中的安全性,为金融、医疗等对数据合规性要求极高的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据了解,该专利方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创新:
动态数据最小化:不是一股脑地交出整份数据,而是根据用户授权与业务场景的实际需求,从原始数据中动态生成“只够用”的最小数据子集,从源头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端到端加密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并非“裸奔”,而是由数据持有方与需求方共同生成共享密钥,对数据子集进行加密后再通过安全协议(如TLS1.3)传输,确保“途中不被窥、传输不被截”。
加密计算与零知识验证:创新地引入同态加密和零知识证明技术,支持需求方在不解密数据的前提下完成验证计算。换句话说,银行可以“看不到数据原文,却能用数据做事”,既保护隐私,又保障数据可用。
这一机制的最大优势在于,即使数据在交换路径中遭遇拦截,也无法被解读利用,从而实现了从“点对点保密”到“全流程可控”的安全跃升。
作为江苏省首家数字银行,苏商银行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据统计,截至目前我行累计申请专利344件,其中涉及数据安全、AI风控、智能信贷等领域的核心专利占比超过70%。近年来,科技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在营收的6%左右,稳居银行业前列。苏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日益重要的当下,我们希望通过这项专利,为金融行业提供一个‘既守得住隐私、又用得起数据’的解决方案。下一步,我们也将探索将该方案进一步推广至产业链金融、政务金融合作等跨机构、跨行业的数据场景。”
未来,苏商银行将继续秉持“科技使金融更简单”的使命,深入推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技术力量守护用户隐私,以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