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魏鑫
“无人驾驶”的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沿着隐形磁轨,灵活穿梭于各工位间,精准配送物料;
重卡车身驾驶室在PBS智能调度系统的指令下,通过高架EMS系统自动流转至指定工位等待安装,流程井然有序;
轻点电子设备屏幕,即可完成整车所需的制动液、冷却液、润滑油等“五合一”油液一体化随行加注,操作便捷高效;
……
立秋虽至,热浪未消。走进位于西安经开区的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新能源重卡智能生产基地总装车间,现代化智能制造的蓬勃气象扑面而来。
陕汽新能源重卡智能生产基地总装车间。人民网记者 魏鑫摄
“‘智’是核心。”陕汽汽车总装配厂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介绍,基地深度聚焦汽车行业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趋势,通过采用行业领先的全新工艺模式,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生产线体系。
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重卡制造标杆工厂,实现了前后桥合装、车架翻转、动力总成搭载、驾驶室落装、轮胎装配等50道核心工序的“人机工程自动化”,具备年产5万辆重卡底盘装配和10万辆驾驶室总成装配能力。
智能化变革带来了效率的跃升,平均每288秒就有一辆新能源重卡驶下生产线。
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西安经开区供图
从陕汽新能源重卡智能生产基地向西5公里,便来到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
在这里,基于强大的数字平台和智能化设备,这座智能“黑灯工厂”可实现不同设备间的自主协调运作、灵活响应,无人化作业的生产线上,60秒就能下线一辆汽车。
从制造到“智造”,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正在加速陕西汽车产业全“链”发展。近年来,陕西省以“链长制”为抓手,不断延链补链强链,通过内培外引聚集了一批相关企业,汽车产业虹吸效应越来越强。
2019年,聚焦商用车电驱动系统,陕汽与常州易控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西安智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构建起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系统产品研发及配套体系,成为提升本地核心零部件配套率的有力支撑。
“我们打造了智驱(电机)、智控(电控)、智合(总成)三大产品系,在保障陕汽新能源重卡电驱系统自主可控的同时,面向行业提供整套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西安智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部长郭钢健介绍,在链主企业的强势带动下,2024年公司产值突破2.1亿元,同比增长90%。
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工厂生产线上,员工在进行发动机装配作业。西安经开区供图
在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发动机配套产品的生产线上一幅繁忙景象。
“上半年,公司生产发动机17000多台,同比增长50.52%,订单量持续增加。”公司工厂厂长胡中军介绍,“我们还紧跟陕汽的‘出海’步伐,针对性开发了符合欧三、欧五排放标准的10L、13L发动机产品,助力陕汽重卡拓展国际市场。”
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的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西安博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刚正在安排新增订单的生产计划。
作为比亚迪汽车的座椅供应商之一,随着比亚迪一款出口车型在海外热销,该公司的订单也急速增加。
“我们的战略是客户在哪里,哪里就有我们的工厂。”付刚介绍,零部件是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通过链主企业“近地化”措施,近地建厂,打造便捷性供应链,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西安市鄠邑区供图
围绕比亚迪、吉利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在上下游“链式”发展,目前已聚集30多家规上企业,2024年产值达到40亿元。
放眼全省,陕西正全力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核心,宝鸡、咸阳、铜川等“一核多极”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汽车产业已成为陕西省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
2024年,陕西汽车产量175.4万辆,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汽车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省内综合配套率提升至57%。
2025年上半年,陕西汽车产量94.28万辆,同比增长25.18%;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和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合计实现产值3169.44亿元,占全省34条产业链总产值的27.66%。
“陕西汽车产量逐年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连创新高、稳居全国前列,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陕西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处长杜军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