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辆行驶中的智能汽车里,乘客轻轻落座,搭载电子皮肤传感器的AI汽车座椅不仅能感知仅有1毫牛压力的羽毛飘落,还能实时依据坐姿自动调节支撑与包裹,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与智能体验。
曾经几时,高端传感器市场被德日巨头垄断,中国企业不得不支付高达40%的溢价。如今,这项颠覆性技术已被国内攻克,并成功应用于多家新能源车企。
“它是设备的神经末梢,不占空间却能感知万物。”思谷智能创始人王瑜辉拿起一张A4纸虚拟比划着。撕开这道技术铁幕的,正是东莞这家默默耕耘15年的“小巨人”,从院士实验室成果,到人形机器人触觉传感器规模应用,思谷智能的生死突围,正是中国硬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生动写照。
科学家“产业报国”梦孵化的技术奇兵
“我们不是来和东莞传统企业竞争的,我们要做他们做不了的事。”思谷智能创始人王瑜辉的创业宣言掷地有声。
2010年,他追随中国机器人学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熊有伦南下东莞,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立思谷智能。该实验室不仅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RFID、柔性电子及视觉算法的机构,其突破性研发的中国首台RFID卷对卷倒封装装备,更为思谷产业化埋下关键火种。
彼时,东莞正启动“腾笼换鸟”战略,院士熊有伦正着手破解一道世纪难题:国产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技术链中,感知环节对外依存度极高,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更刺痛他的是科研与产业的断裂带,“高校成果锁在抽屉变成纸,顶尖人才纷纷流向海外。”思谷的使命由此锚定,搭建“实验室-产业化”的桥梁,专攻机器人三大核心技术(感知、决策、执行)中“感知”环节的国产化。
选择极具前瞻性,但起步荆棘密布。“早期,智能感知产品首先在欧美兴起。当时业内有个说法,RFID标签成本若能降至5美分,将风靡全球超市。但当时国内没有真正的成熟产品。”2015年,思谷首款RFID读写器刚通过测试,便遭遇市场对国产品牌的普遍质疑:“工业级产品的可靠性未经充分验证,出了问题你赔得起吗?”
这场“技术筑基+服务破冰”的豪赌,最终锻造出硬核竞争力。其工业RFID产品性能比肩德国一线品牌,在部分关键指标实现超越,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奇兵。
“膜法师”的千亿征途
转折出现在2020年。疫情重创全球供应链,国产替代迎来爆发。
思谷的RFID产品迅速占领光伏、锂电、汽车制造市场:应用于国内约70%的光伏产能,细分市场占有率超60%;在汽车行业,产品已在头部车企产线全面替代国外品牌,成为核心供应商;人形机器人产业兴起,其触觉传感器获头部企业采用。
真正的技术颠覆来自其柔性电子皮肤技术。王瑜辉举起一张A4纸,比划解释道:“它就像设备的‘创可贴’,能精准感知温度、压力和形变。”这项源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柔性电子印刷技术,一举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诸多痛点。思谷通过针对性工艺适配与生产设备改造,成功将其转化为可大规模量产的柔性电子皮肤。
这一突破让思谷闯入千亿级市场,被其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上的关键战略布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参与打造的智能座舱柔性电子皮肤已实现量产,以高性价比传感器打造出高端舒适体验;人形机器人领域,为头部企业提供集成1000个触点的全手解决方案,实现克级抓握精度;在储能安全领域,为新能源企业研发电池监测系统,可提前预警热失控。
思谷的“神经末梢”,正从工业制造和机器人的指尖,向能源安全、智慧医疗等更广阔的万亿级应用场景延伸。
“纸上功夫”炼就市场真章
“科学家必须直面市场!利润源于客户痛点。”王瑜辉的论断直刺产学研转化痼疾。他亲自带队对接需求,依托国家级平台聚合顶尖科学家团队,推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全链条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这条融合之路并非坦途。王瑜辉坦言也曾对“是否坚持产学研”有过犹豫,但最终坚定了“敢为看似无用的未来下注”的信念。他深知,唯有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深功夫”打磨技术,用市场真实需求的“指挥棒”倒逼创新,才能炼就真章,每一次客户反馈都不仅是改进建议,更是驱动技术持续迭代与产品升级的核心动力。
高效转化能力背后,是硬核研发投入的强力支撑。近三年研发投入均占比超30%,拥有100余项发明专利,柔性传感印刷设备100%自主可控。2023年,思谷登顶国内工业传感器市场,首次反超德国西克、日本欧姆龙等国际巨头,跻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