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晓燕 金彦 何贤君
空气监测精度是传统设备的5倍,它如同悬于高空的“生态哨兵”,每8分钟就能完成半径6公里范围的立体化、高密度扫描……这是最近出现在义乌市稠江街道的高科技场景。“无论是工地扬尘、道路积尘,还是秸秆焚烧等隐蔽污染源,都能被精准捕捉。”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报警点位经纬度精确至小数点后4位,还能区分本地污染与外来传输,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稠江街道的生态治理实践中不断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该街道以“四比四拼”的奋进姿态,将科技创新与民生实践相结合,率先引入光量子雷达这一尖端科技,以科技赋能打响“蓝天保卫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7月底,区域PM2.5平均浓度较年初下降82.4%,246处监测发现污染点位整改率达100%,空气质量实现大幅提升。
经过积极筹备和多次调研,今年2月,稠江街道在总部经济园楼顶成功部署并启用光量子雷达。至此,传统监测设备难以企及的精准度,在稠江街道被光量子雷达技术刷新。
当然,光量子雷达并非“孤军奋战”。稠江街道创新构建“空中监控+地面巡查”立体防控体系,配套组建了“1+3+6”高效工作专班。即,由1名环科院专家坐镇指挥,3名内勤人员实时分析雷达传回的动态数据,6名外勤人员则如精准的“地面突击队”,闻令而动。这一模式将污染问题的闭环处置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9分钟,极大提升了响应效率。整个治理模式实现了从过去的“被动应对”到现在的“主动狙击”的转变。
前不久,街道辖区内的飞天微谷附近因在建工地扬尘和道路积尘共同引发颗粒物浓度异常,在精准研判后,专班第一时间联动执法、街道建设办以及高新社区多部门协同处置,确保问题“不过夜、不扩散”。短短两天内飞天微谷附近的空气质量便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样的高效治理正是“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生态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里。针对雷达监测中发现的秸秆焚烧问题,稠江街道跳出“一禁了之”的思维,推出“秸秆换化肥”政策,用惠民举措从源头破解污染,让“两山”理念融入群众生活。“秸秆能换化肥,既省了买化肥的钱,又不用烧,两全其美!”下柳村一村民的话,道出了这一政策的民生温度。
为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稠江街道将进一步优化“雷达扫描+数据研判+快速处置”的科技治污模式,并将该举措的做法和经验向更多区域推广。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通过科技赋能的“天罗地网”,让稠江的蓝天底色更纯、成色更足,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