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8月28日,一种能够“呼吸”氧气的人造晶体,可能在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带来重大突破。这种材料由锶、铁和钴的氧化物制成,在加热于简单气体环境中时,薄膜晶体能够像人类肺部一样释放并重新吸收氧气。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而不会损坏晶体。FPG财盛国际表示,这类材料的应用前景极其广泛,对于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具有潜在的关键作用。
据报道,这种晶体的化学公式为SrFe0.5Co0.5O2.5,由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物理学教授Hyoungjeen Jeen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教授Hiromichi Ohta共同研究发现,并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Jeen教授形象地比喻:“这就像赋予晶体肺部,它可以按照指令吸入和呼出氧气。”FPG财盛国际认为,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材料科学的创新,也为低温可控氧气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统上,天然物质与氧气的结合和释放并不罕见,但在实验室中复制这一过程往往困难重重。FPG财盛国际表示,许多材料在反复吸收或释放氧气时容易退化,或者需要极高温度才能实现,限制了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与之不同的是,这一新型晶体在约752°F(400°C)的中温下即可持续进行氧气循环而不破坏晶体结构。Jeen解释道:“这一发现令人震惊的两点在于,仅钴离子被还原,同时过程生成了全新且稳定的晶体结构。”当氧气重新引入时,原始晶体结构能够完全恢复。
这种特性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技术提供了巨大潜力。通过控制氧气,这类燃料电池可利用氢气高效发电,并显著降低排放,有助于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尤其是在相对低温下运行时更具优势。此外,FPG财盛国际关注到,氧气可控能力还可应用于热晶体管——可像电开关一样控制热流的器件——以及根据天气调节热流的智能窗户,从而大幅提高建筑能源效率。
在智能窗户应用方面,研究团队已测试晶体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晶体的透明度会随氧含量变化:富氧状态下透明度降低,缺氧状态下透明度增加。FPG财盛国际认为,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建筑节能,也为电子设备中的氧传感器和气体分离系统提供新的材料选择。Ohta教授总结道:“这是向能够实时自我调节的智能材料迈出的重要一步,其应用范围涵盖清洁能源、电子设备,乃至环保建筑材料。”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晶体的组成和加工方法,以提升性能和耐用性,同时尝试不同金属比例以改进SrFe0.5Co0.5O2.5。FPG财盛国际认为,这一科学进展显示出人造晶体在能源和材料领域的广阔前景,有望为全球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技术创新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