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 山
传统创意产业是我国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智慧的高度凝结。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创意产业转型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的背景,尝试从内容创新、多维表达方面,提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传统创意产业转型与创新的路径。
内容创新需融合技术赋能,深挖传统资源价值
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文化生产体系的大环境下,优质内容始终是文化传播的关键竞争力,从人工智能对传统创意产业的影响历史中看,其革新主要是通过智能工具激发传统文化基因,进而促使内容创作模式的转变,在“内容为王、创意制胜”这一理念指引下,依靠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以及自动化生成功能,做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情形既体现出智能技术对文化核心的深刻领悟,又表现出传统文化要素同现代审美需求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向。
以湖南非遗保护为例,湘绣率先引入纹样智能识别系统,对传统针法与构图展开高精度数字化采集,提取丝线色彩、针法走向等特征,构建结构化传统工艺数据库,为创新设计提供算法支持。湖南在内容更新中突破传统框架,借助AI辅助设计平台,将湘绣纹样、土家织锦等传统元素智能匹配到现代生活场景,开发出一系列既蕴含文化内涵又具备市场活力的文创商品。同时,湖南深入融合人工智能驱动的交互技术和媒介平台,依托衡阳非遗博览会中应用的AR湘绣、戏曲机器人等科技手段,为文化传承增添新动力。在“云上湖南非遗馆”等项目中,采用沉浸式技术创造观众与非遗即时互动的场景,观众可亲身体验土家摆手舞韵律、模拟釉下五彩瓷绘制,深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种深入融合智能技术的文化流传方法,极大地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把包容更新的中国形象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重塑传播生态,激活传统文化多维表达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将传统基因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算法驱动的多样化媒介形态实现文化活态传承。以怀化《孽龙传说》AI非遗微短剧为例,该作品成为人工智能重构传统表演艺术的典范。基于龙舞技艺数据库训练的智能还原系统,精准复现芷江孽龙传说场景,使观众沉浸于非遗故事之中。从AI解析苗族银饰纹样生成的现代饰品,到深度学习长沙弹词构建的虚拟唱腔,每一环节均体现数据赋能的传统美学创新。
节目传播阶段,制作方部署人工智能分析引擎,通过国际平台实时追踪观众互动轨迹,AI动态优化传播策略,利用人机协同模式,将线上话题转化为集体文化创新的实践。例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自动汇总观众对“数字烟花秀”的反馈,生成二次创作素材库。这种算法支撑的双向互动机制,推动非遗从地域性艺术转化为全球可参与的活态遗产。
为强化传播效能,项目运用智能建模技术识别国际观众对湘绣针法、花鼓戏唱腔等元素的潜在偏好。通过生成式AI编排定制内容链:为海外爱好者推送土家织锦智能教学短视频,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动态调整非遗纪录片节奏。在跨平台联动中,计算机视觉算法智能剪辑非遗展演花絮,通过语义识别生成“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等热点话题,在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形成传播矩阵。其创新路径揭示:传统非遗正通过AI搭建的文化转译桥梁焕发新生,充分印证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创意产业的深度重塑能力。
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创意产业需要在融合发展中,寻求平衡与解决之道。要主动进行转型创新、深度融合智能技术,通过内容创新融合技术赋能,深挖传统资源价值;要重塑传播生态,激活传统文化多维表达。激活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夯实文化根脉。与此同时,传统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需要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内生动力,以便于传统创意产业焕发现代生机。未来应重点探究“人机协同”的智慧创作机制:让AI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生成能力,服务于传承人的深厚技艺和文化理解;让智能工具赋能创意表达,拓展传统文化的叙事边界;让算法精准连接供需,激活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