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29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和“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两个展览主题跨越80年时空,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一脉相承的坚守,生动诠释“科学救国”和“科技报国”的内涵。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集纳了数十件珍贵文物和数百张历史图片,展现了抗战时期我国科学家在兵器生产、军事装备研发、战地医疗救护等方面的直接贡献,以及在化工、能源、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支撑作用。
“我虽然不一定能够拿起刀枪,但我有自己的岗位,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严济慈,无比坚定地表达了与同胞共赴国难的决心。“我想,爷爷和前辈们对国家的热爱,其实就渗透在每天磨制望远镜、制作显微镜的过程中。”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动情地说。
从侯氏制碱法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从延长石油厂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从抗战时期的兵工厂到航空母舰“福建舰”……走过抗战时期的历史,“十四五”期间我国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也得到展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中国天眼”(FAST)探秘宇宙、“东方超环”亿度千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等19项代表性科技成就,与80年前我国科学家在抗战时期的探索遥相呼应。
“科学史是一面镜子,它既照见过去,也折射未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说,抗战时期科学家的故事之所以到今天仍能打动我们,是因为这些故事展现了科学最本真的模样,一代人在民族危亡时,用知识和信念点燃了火种。而通过此次展览,观众能与80年前的科学家跨越时空对话。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王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