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9月1日)起,由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广电总局联合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落地。新规明确了两类“身份标记”:
•显式标识——用户一眼能看到的文字、水印或角标;
•隐式标识——写入文件元数据、肉眼不可见的数字水印。
所有通过AI技术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乃至虚拟场景,在对外发布前都必须完成上述标记。平台方成为第一责任人:内容上架前需核验标识,发现“裸奔”或疑似AI合成却无标记的内容,必须追加风险提示,必要时直接下架。业内人士指出,此举相当于在传播端筑起一道“防火墙”,从源头阻断虚假信息的裂变式扩散。
实测发现,各家内容平台已经积极响应。微信公众号后台今日凌晨已上线“合成内容声明”勾选框,未勾选将被强制添加“内容存疑”标签;抖音则对无隐式签名的视频直接触发人工复核,平均延时2小时。多位MCN机构透露,昨晚技术团队通宵打补丁,“晚一步就可能被限流”。业内普遍认为,平台审核前置将显著抬高AI造谣成本,但“误伤”原创作者的风险同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