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低空安防融合感知技术应用蓝皮书
报告共计:43页
低空安防技术如何守护“空中国门”与重大活动?多场景实践案例揭秘
随着低空经济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人机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低空飞行活动日益频繁。但与此同时,“黑飞”无人机扰航、敏感区域非法入侵、利用低空飞行器走私等安全风险持续攀升,低空安防已成为保障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近日,由中兴通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低空安防融合感知技术应用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机场、边境口岸、重要活动场所等关键场景,系统梳理了低空安防融合感知技术路径与实践成果,为行业提供了清晰参考。
低空安防痛点突出:单一技术难破“低慢小”监测难题
低空安防的核心目标,是对无人机、飞鸟、空飘物等“低慢小”目标实现精准探测、识别与反制,尤其在机场、边境口岸等重要管制区域,安全标准更为严苛。但蓝皮书指出,当前低空安防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其一,需求指标体系尚未完善。不同场景对安防的要求差异显著——机场需严防无人机干扰航班起降,边境口岸要应对走私与非法越境,大型活动场馆需避免“黑飞”扰乱秩序,但这些场景的具体性能指标(如探测精度、响应速度)此前缺乏统一梳理,需通过实践逐步明确。
其二,单一技术存在明显局限。传统雷达虽探测距离远,但难以识别小型无人机,还易受地面杂波、飞鸟干扰产生误报;无线电侦测可定位无人机操控者,却对“静默飞行”的无人机无效;光电探测能提供清晰图像取证,却受雨雾、夜间光照影响性能。若仅依赖某一种技术,难以实现全场景覆盖。
其三,基础设施覆盖不足。过去,探测反制设施多集中于机场、军事设施等核心区域,而政府科研要地、能源基地、边境线等大量重要区域,此前尚未部署完善的低空安防系统,存在监测盲区。
融合感知成破局关键:5G-A通感技术撑起“空中防护网”
针对单一技术的短板,蓝皮书提出“融合感知”解决方案——通过整合5G-A通感一体、低空雷达、无线电侦测、光电探测等多类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低空监测网络。其中,5G-A通感技术成为核心支撑。
与传统技术不同,5G-A通感一体技术实现了“通信+感知”的深度融合:基站既可以传输数据,又能像雷达一样发射无线电波,通过分析回波精准定位目标的位置、速度与轨迹。其创新采用“脉冲波+连续波”双波形设计,解决了传统雷达的低空盲区问题——连续波覆盖近距离区域,脉冲波延伸探测距离,单站感知距离可达1.2公里,组网后还能实现大范围无缝覆盖。
在实际性能上,5G-A通感的优势尤为突出:对RCS(雷达反射截面)仅0.01平方米的小型无人机,检出率超95%,定位精度达米级,且不受昼夜、天气影响,可7×24小时持续工作。此外,它还能通过AI算法区分无人机与飞鸟、空飘物,大幅降低误报率,避免不必要的应急响应。
除了5G-A通感,融合感知体系还包括低空雷达(负责远距离大范围监测,单站覆盖达5公里)、无线电侦测(通过分析信号定位无人机操控者)、光电探测(近距离高清成像取证)等。这些技术协同工作,既能“看远”也能“看清”,既能“发现目标”也能“识别身份”。
反制手段分级应对:从电磁干扰到激光摧毁,场景适配更精准
发现威胁后,高效反制是低空安防的最后一道防线。蓝皮书根据不同场景的安全需求,梳理了三类核心反制技术,形成分级处置体系:
电磁压制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段,通过发射特定频段电磁波,干扰无人机的通信链路与导航系统,迫使其一返航或迫降。这类设备形态灵活,既有手持式反制枪(干扰距离1-1.5公里,适合城市执法、活动安保),也有机动车载系统(干扰距离超3公里,可伴随重大任务移动部署)。
激光摧毁则针对高威胁目标,利用高能量激光束精准破坏无人机关键部件,实现“击落”效果。其优势是无电磁干扰、反制距离远(超2公里),适合机场净空区、边境等需要强力防御的场景,但设备成本较高,且需避免无人机坠毁造成地面伤害。
无人机网捕是物理拦截的“柔性方案”,通过发射捕捉网或操控反制无人机挂载网具,将非法无人机“活捉”。这种方式能完整保留无人机作为证据,适合重要活动场馆、城市核心区等需避免坠机风险的场景,但对操作精度要求高,反制时间相对较长。
多场景实践落地:机场、边境、场馆安防效能显著提升
蓝皮书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展现了融合感知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效果,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民航机场场景,某市国际机场部署了以5G-A通感为核心的低空安防系统,覆盖跑道核心区与周边警戒区。系统不仅能探测无人机、飞鸟,还能识别闯入跑道的车辆与人员——对小型无人机的水平/垂直定位精度达8-12米,误报率低于5%,航迹跟踪响应时间仅6-8秒。此前困扰机场的“飞鸟撞机”“无人机扰航”等风险大幅降低,航班起降安全得到更有力保障。
在边境口岸场景,云南红河边境线长超800公里,地形复杂,过去年均非法低空飞行事件超300起。通过沿边境线每1.2公里部署5G-A通感基站(核心区域加密至0.8公里/站),并配套光电探测、无线电侦测设备,该区域实现了98%重点通道的覆盖。系统定位误差≤10米,目标识别准确率达96.7%,能在3秒内区分民用无人机与非法改装飞行器,边境检查站响应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走私、偷渡等非法活动显著减少。
在重要活动场所场景,深圳湾体育场与人才公园构建了“固定+临时”结合的安防网络:固定部署13个5G-A通感基站覆盖全域,7个站点配套光电设备用于取证,4个无线电侦测站点定位操控者,4个远程识别基站核验合法无人机身份。在赛事、演唱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系统能快速区分官方授权无人机与“黑飞”目标,通过电磁干扰或网捕及时处置,未发生一起低空安全事件。
未来展望:向“全域感知、智能决策”演进
蓝皮书指出,随着低空经济持续发展,低空安防将逐步向“全域感知、智能决策、协同防控”方向升级。技术层面,5G-A通感将向6G演进,感知距离、精度与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提升;AI大模型的应用将让目标识别更精准,甚至能预判无人机的飞行意图,实现“提前预警、主动防御”。
政策层面,行业标准体系将逐步完善,不同场景的安防指标、设备接口规范将进一步明确,推动探测与反制系统的互联互通。未来,合规无人机将通过远程识别技术“透明飞行”,而“黑飞”目标将在融合感知网络中无所遁形,真正实现“安全与发展并重”,为低空经济的腾飞筑牢安全基石。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