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产物,如今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2025年的夏日,科技界弥漫着一种既激动又不安的氛围,焦点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或电动汽车,而是聚焦于这些被称为“铁皮人”的人形机器人。
在美国,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在工厂里蹒跚学步,虽然动作笨拙,但已能执行简单的任务,如拧螺丝。而在中国,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则展现出了更加灵活的身姿,不仅能完成后空翻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还能在快递分拣等场景中大显身手。
这股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先兆,还是仅仅是一场虚火?我们是否正处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iPhone 1”发布前夕?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九鼎投资认为,尽管我们确实站在一个颠覆性产品诞生的门槛上,但这个“iPhone 1”还面临着成本高昂、可靠性不足等诸多挑战。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弹,宣告着一个全新赛道的开启。在这个赛道上,一场关乎未来万亿产业主导权的供应链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与美国的Figure AI等公司注重AI和软件算法驱动不同,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展现出了更强的“硬件先行”和“场景驱动”特色。这种差异源于中美两国各自的技术优势:美国在AI算法和软件生态上占据领先地位,而中国则拥有全球最强大、最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和电子供应链。
2025年被视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一年,也是名副其实的“量产元年”。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头部产品,已经基本完成了行走、抓取等基础功能的闭环,并开始在工业场景进行小批量试点。尽管这些产品还存在种种不完美,但它们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这股热潮的底层驱动力是多重因素的深度耦合。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让机器人从只能执行预设程序的“机器”升级为能够理解、决策、交互的“智能体”。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马斯克的擎天柱以其激进的量产规划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搅动了整个行业,倒逼中国的供应链快速迭代。国家政策的扶持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美两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更强调“软件定义硬件”,试图先打造出机器人的“超级大脑”。而中国则更倾向于“硬件迭代倒逼软件”,通过不断优化机器人的“身体”,在实际场景中磨练“大脑”。尽管路径不同,但软硬件最终必须协同发展,殊途同归。
对于中国的零部件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更早、更深刻地思考成本和量产问题。在九鼎投资看来,“能用、够用、便宜、能量产”这十二个字,是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投资逻辑的核心。他们关注极致性能的同时,更看重企业能否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场景下快速降本、快速规模化,并深度绑定下游大客户。
面对下游整机厂竞争格局的高度不确定性,九鼎投资在现阶段选择向上游走,做那个“卖铲人”和“军火商”。他们重仓上游零部件和模组,基于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价值分配的深刻洞察。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中,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占比超过60%,是价值最密集的地方。
如果将人形机器人拆解成一个“人”,投资的“金矿”具体埋在哪里?九鼎投资的答案是:“四肢”(关节/执行器)以及与“小脑”功能相关的感知层(传感器)。关节是成本的核心、性能的瓶颈和量产的难点;而感知层,尤其是力控和触觉,是实现机器人安全、灵巧交互的关键,且技术壁垒较高。
在核心部件方面,关节是人形机器人身上最昂贵的部分之一,也是整机降本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技术路线之争,降本成为现阶段最核心的矛盾。一个能把成本降低50%但性能只有80分的方案,与一个性能100分但成本高昂的方案,在当下更有投资价值。因为现有的场景不需要一个性能极其优秀的产品,早期规模化落地更加依赖于成本的快速下降。
除了行走能力,“手”的操作能力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在工业场景里,能体现人形机器人核心价值的主要是手。要实现来回移动的功能,用轮式也能解决,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核心是要用手工作,干一些原来的自动化设备干不了的工作。灵巧手因此成为了技术壁垒和成本控制的“珠穆朗玛峰”。
而在感知层,六维力传感器无疑是皇冠上的明珠。它能让机器人感知到来自X、Y、Z三个方向的力及对应轴的扭矩,是实现精准力控的核心。但其国产化以及大规模量产之路也最为艰难,技术壁垒高、自动化程度低是两大主要障碍。
在产业早期,传统的估值模型完全失效,投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更像是一场豪赌。九鼎投资认为,理想的投资标的必须具备技术方案的不可替代性与高壁垒、巨大的市场空间、顶尖且互补的创始人团队以及良好的竞争格局等关键要素。在估值上则采用“场景倒推+现金流折现”的逻辑。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尚未到来,但这场围绕“铁皮人”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它关乎的不仅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在下一个科技时代的全球站位。战争的胜负手,就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减速器、传感器和螺丝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