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刚出地铁,手机弹出提醒,“根据你的行程,牛排已开始快速解冻,智能烤箱开机预热至190℃,当您到家后,即可取出新鲜解冻的牛排,快速烹饪健康晚餐”。推开家门,暖光自动亮起,中控屏幕显示着,“今天有雨,您的运动鞋已烘干,请在鞋柜第二层取用”……
这曾是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场景,也是智能家居描绘了近二十年的蓝图。然而,现实却常常骨感——我们让洗碗机“快点洗完”,它只会固执地走完程序,丝毫不能领会“快点”其实是想切换到“快速洗”模式;我们对着烤箱说“我要烤蛋挞”,它却只会说“对不起,我不理解你在说什么”,等待人类给出精准的温度和时间 。
“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市场里面已经提出有20年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行业的雷声大,但是市场侧、用户侧的雨点小,”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孔凡敏锐地察觉到当前行业的困境。不过,如今“超级大脑”正在重塑智能家居“理解力”,近日,博西家电与百度展开深度合作,全新升级家电语音交互功能,家电的“智能”将不再停留在“听话”,而是“理解”。
智能家电为啥难“听懂”?品种繁杂“方言”太多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翻阅发现,智能家电“不懂事”的段子比比皆是。急着上厕所智能马桶却一遍遍说“主人,请你再说一遍”,智能窗帘提示词不对怎么也打不开,最后无奈只能手动……不同家电有不同的“脾气”,但现在很多智能设备语音指令卡得太死,人得“迁就”家电,而不是家电“迁就”人。
一方面,家电品类繁多,功能各异,冰箱要管食材保鲜还是冷冻,洗衣机要分面料、控水温,烤箱要调温度、定时长,每个设备都像有自己的“方言”,很难用自然的日常对话统一控制。另一方面,“精准指令”反倒成了负担。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把衣服洗了,明天要穿”,而不是像程序员一样下达指令,“启动洗衣机,选择标准模式,水温30℃,脱水转速800转,预约1小时后完成”。
这种“机器思维”与人类自然语言的错位,让“智能”大打折扣。百度智能云千帆AppBuilder技术负责人李宁介绍说,真正的难点在于,后台系统需要在海量的家电品类、型号和数据源中进行精准的知识定位,为用户的每一个模糊问题找到答案,“这无异于在一个庞大的知识库中大海捞针。”
为家电装上“超级大脑”,会学习还会“复盘”进化
如何将不同家电的不同“脾气”转化成AI能读懂的语言,确保用户使用时能快速响应,让家电从被动执行的工具,进化为善解人意的伙伴?为家电装上“超级大脑”或许是解题新思路。
什么是“超级大脑”?小度科技行业创新技术架构师周晓介绍说,比如小度AI助手就像一个“家电翻译官”一方面解决厨电等家电高噪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度模型把用户的方言、口语化、多轮表达,统一映射成可执行的家电指令,背后还有百度智能云千帆AppBuilder这个“超级大脑”。
大模型平台解决方案架构师介绍说,首先“超级大脑”会将家电的功能、参数和操作逻辑,整合进一个庞大的动态知识库中,相当于让AI读完了所有产品的说明书,并融会贯通。然后当使用者提出一个需求,比如“我想烤蛋挞”,这个“大脑”就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一样思考。它首先会生成烤蛋挞的通用步骤,然后迅速从知识库中检索出烤箱的具体型号,并结合其性能给出最精准的温度和时间建议,最终通过智能设备反馈给用户和家电。
更关键的是,这个“大脑”还会“复盘”。如果系统发现用户连续三次才成功启动洗衣机,它会主动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是没听懂用户的习惯用语,还是程序需要优化?它会将这些信息标注、沉淀,并用于模型的自我迭代,帮助家电迭代更新,变得更聪明、更懂“主人”。
【多说一句】
每一次智能家电的升级,都是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开启。未来的家,将不再由一堆需要费心研究和操控的冰冷机器组成,将是一个能主动感知你需求、预判你习惯的“生活伙伴”。这就是技术进步最终极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去适应机器,而是让机器真正服务于人、理解于人。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此前就判断,“当价值的创造方式被重构,产业链也会进化,AI就会进入真正的‘超级周期’。而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超级周期的起点,加速进入智能经济时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
校对 陶善工